雁江二幼泥河分园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趣味“蚕”生  探秘蚕宝宝
 —月芽四班课程故事

主题背景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孩子是大自然的精灵,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应有泥土的芬芳,花草的清香。自然角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孩子了解大自然的一道窗口,更是幼儿探索、观察、实践的场所。而蚕是一种很值得去观察了解的生物,它的一生须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养蚕又是一项既能激发幼儿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幼儿动手操作的教育活动,养蚕的过程还能够使幼儿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能够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联想,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所以,养蚕活动对幼儿产生了吸引力,成为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培养幼儿责任心与坚持性的一条途径。

课程缘起

       2024年3月的,我们班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蚕宝宝。刚到班上的蚕宝宝立马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迫不及待的围了过来。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了起来。

初遇蚕宝宝

        一颗颗小小的蚕卵,引发了孩子们探讨的兴趣。孩子们徜徉在”十万个为什么“的海洋,想要一探究竟。     

芃芃:这个蚕卵像沙子,一粒一粒的。

麦麦:蚕卵像种子一样。

然然:蚕卵看起来像一粒粒小芝麻。

孵化蚕宝宝

        孩子们每天都在期待着蚕卵孵化成蚕宝宝,终于有一天,蚕宝宝剖壳而出,像一只只小小的蚂蚁

        孩子们一边看着刚出生的蚕宝宝,一边小声地讨论着。

萌萌:刚出生的蚕宝宝像黑芝麻一样。

宇宇:它们身体黑黑的,好可怕啊。

泓宇:刚出生的蚕宝宝好像蚂蚁。

晨晨:它们要睡觉吗?

航航:它们要喝水吗?

周周:它们有没有爸爸妈妈呢?

言言:蚕宝宝的脚在哪里?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孩子们对蚕宝宝的观察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应该让他们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让他们通过思维的碰撞,进行经验的分享。

       认识蚕宝宝

       蚕,又称家蚕,蚕宝宝是蚕蛾的幼虫。蚕属于昆虫,体型很小,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是桑叶,蚕宝宝需要不断地吃桑叶增加体重,每天吃的桑叶重量大约是身体的50倍左右。

蚕宝宝喜欢吃什么

航航: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食物?

铮铮:除了桑叶,它们还吃什么?

        孩子们带着问题,我们开始了养育蚕宝宝之旅。

如何喂养蚕宝宝

航航:蚕宝宝需要吃很多的桑叶。

通过观看养蚕的视频后,孩子们逐渐掌握了照顾蚕宝宝的方法,也开始了他们的饲养计划。

老师有话说:

        《指南》中指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与肯定,不应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孩子们每天照顾蚕宝宝,洗桑叶,把桑叶上的水擦干,给蚕换新鲜的桑叶,逐步体会照顾蚕宝宝的辛苦,对蚕宝宝也愈加关心、体贴,爱护。

照顾蚁蚕宝宝

00:28

照顾长大后的蚕宝宝


恒恒:对蚕宝宝要温柔,轻轻地。

彤彤:蚕宝宝很喜欢我,它在我手上不下来。

悦悦:蚕宝宝软软的,好可爱。

豆丁:蚕宝宝身体凉凉的,好舒服。

        在每天的在观察与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孩子与蚕宝宝建立了情感。

00:25


老师👩‍🏫有话说:

       《指南》中指出:“给幼儿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完成并及时给与表扬,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放假了,蚕宝宝怎么办?

        转眼间又到周五了,平时在幼儿园有小朋友照顾蚕宝宝,那星期六日放假了蚕宝宝该怎么办呢?

思考🤔讨论中…

予博:我们多给喂点桑叶,它可以自己慢慢吃。

航航:两天时间很长,蚕宝宝把桑叶吃完了,那不是要饿坏了。

月月:叶子干了,蚕宝宝就咬不动了。

小石头:老师,我们把蚕宝宝带回家照顾,我们做蚕宝宝的爸爸妈妈,这样蚕宝宝就不会饿了。

        小石头的提议引来了小伙伴们的一致认同,我们每个人带几条蚕宝宝,这样蚕宝宝就不会饿坏了,于是,能为蚕宝宝找到桑叶的小朋友都上来排队,要把蚕宝宝带回家....

蚕宝宝的样子

        在与“蚕宝宝”的接触中,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豆豆:老师,蚕宝宝紧紧的爬在我手上,都掉不下去!

诺诺:老师,我看到蚕宝宝的脚了。

        老师将蚕宝宝的身体结构图呈现给幼儿,带领他们一起数,数出蚕宝宝的身体有13节。其中前3节是它的胸部,后面10节是它的腹部,它一共有8对脚,长在胸部和腹部,这8对脚,也叫足,分别长在第1节、第2节、第3节、第6、7、8、9节和第13节。

航航又提出问题:那个尖尖的刺叫什么呢?

老师:这是尾角,长在第11节。

孩子眼中的蚕宝宝

        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孩子们自己的观察,孩子们认识了解了蚕宝宝的身体结构以及身体部位,此时手工有助于幼儿将蚕宝宝的身体细节表现出来。

        说干就干,于是孩子开始用粘土做起了蚕宝宝。最后,孩子们能够用一些小点来表示蚕宝宝的尾角,将自己的所见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老师有话说:

       《纲要》中指出“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看、听、摸、闻等多种感官获取经验,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通过此次活动满足幼儿对实物“蚕”进行观察和探究,并且有了对蚕的身体结构的充分认识、具体形象的构图以及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能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获得的新的经验。

寻找桑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越长越大,吃的桑叶越来越多,我们只能求助家长

老师:糟糕,蚕宝宝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了,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桑叶喂养蚕宝宝了,怎么办呢?

泓宇:我老家有

豆豆:我小区也有


老师👩‍🏫有话说:

         《指南》中指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

蚕宝宝的粑粑

        在一次清理蚕沙的场景中,老师发现一个小朋友正要把蚕沙倒进垃圾桶,便马上叫住燃燃:“燃燃,你知道你要倒掉的这个是蚕的什么吗?”“是蚕的粑粑呀。”“这叫蚕砂。”

      燃燃端起盒子闻了闻:“蚕粑粑一点也不臭,看着也很干净。”说完又用手摸了摸:“还是硬硬的。”顿时,几名幼儿围过来又是闻又是摸,都说闻到了桑叶的味道。老师试探地问道:“小朋友们,蚕粑粑有什么用处你们知道吗?”孩子们纷纷摇头。借此,老师抓住教育的契机,随即师幼之间展开了对蚕砂的探究.....

        小朋友们听老师讲了蚕沙的用处后,都开始有意识的收集蚕沙。

老师有话说:

        活动中,老师用自己的好奇心与探究的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孩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支持孩子们进行探索,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蚕宝宝的生活习性。

幼儿学习与发展:

       《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儿在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幼儿将自己观察到蚕粑粑通过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感知它的特性。最终在讨论、分享和学习中了解了蚕粑粑与我们生活的直接关系,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

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随着课程的深入,“蚕宝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个问题,再次引起了小朋友的热议。

丞宝:老师,我发现蚕宝宝好像不吃叶子了。

点点:蚕宝宝的身体变成白色了,长胖了好多呀!

萌萌:盒子里有一些皮,是蚕身上掉下来的吧?

       

        蚕宝宝一生蜕皮四次几天后,蚕宝宝就吐丝了。

教师思考:       

        经过多次的观察讨论,孩子们对养蚕的兴趣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喜欢探索蚕生长的一切奥秘,获得跟养蚕有关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在照料蚕宝宝的数次蜕皮过程中,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生命的神奇之处。

破茧成蝶

       蚕宝宝越来越大,我们发现饲养的第一批蚕宝宝,也就是最大的蚕宝宝有点异常。

贝贝:咦~蚕宝宝怎么不吃东西了。

泓宇:盒子里怎么会有水(印)?

涛涛:蚕宝宝是不是拉肚子了?

        我们发现蚕宝宝吐丝啦,吐丝的时候摇头晃脑的~

萌萌:它把自己裹起来了,我都看不见它了。

俊俊:它给自己弄了一个小房子,真好玩!     

        我们发现粗糙一点的地方更方便蚕宝宝吐丝挂网,于是我们把不吃东西的、大大的蚕宝宝放在了鸡蛋托里......

        不知道蚕宝宝在蚕茧里做什么呢?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孩子们通过网上视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蚕宝宝在蚕茧里面做什么、又有哪些变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观看一下视频吧。

00:27

       原来蚕宝宝在蚕茧里面蜕皮,变成了蚕蛹,像个魔术师!真厉害!

       经过十多天的等待,我们的蚕宝宝终于破茧而出变成了蚕蛾。 “两只蚕蛾结婚了。”跑过来给我说,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本来长在蚕蛾腹部的脚已经不见了,两只蚕蛾的尾部对接在一起,其中一只飞快地挥动着翅膀。     


       老师告诉孩子们这是雌蛾和雄蛾“交尾”了。雌娥会在尾部分泌一种黄色的液体吸引雄娥,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雌蛾一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而一周内不交配也会产卵,但是未受精的卵是无法孵化的。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

生命的感悟

       产卵后的蚕蛾在产卵后2天左右的时间就慢慢死去了,虽然早早就知道蚕蛾产卵后就会结束自己的使命,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但是真正看着它毫无生机得躺在盒子里时,我们的内心依旧无法形容的难受,它们的一生非常短暂,它们劳苦一生,从咀嚼第一口桑叶,经历第一次蜕皮,到吐完最后一根丝,产完最后一颗卵,直至生命的终结,只为一个目的——延续下一代。它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播撒了无数希望,呈现出最勤劳、坚强、奉献的品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传诵的佳句一次次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深浅。哪怕渺小,依然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神奇的蚕丝

 那么蚕丝又有哪些作用呢?蚕丝可以制成衣服、丝巾等,还可以用作美容。

        当我们了解了蚕丝的作用之后,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我们决定把剩余的蚕丝做成一把精美的蚕丝扇。

00:29

在抽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1、蚕茧煮的时间长短和抽丝有很大关系,煮的时间过短,蚕茧就不容易抽丝,容易断,反之。蚕茧的丝融在一起,不好找线头。

2、我们发现破茧而出有洞洞的蚕茧是不能做蚕丝的,没有洞洞和没有飞出蚕蛾的茧才可以做成蚕丝。

        活动还未结束,孩子们会持续观察“黄点点”的蚕卵和“黑点点”的蚕卵之间的关系、蚕蛾产子的死亡后续等等,探索更多关于蚕宝宝的秘密。

学习与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但自然界会以其他的方式缩影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幼儿园里,植物角就是一片小小的大自然,里面的生命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活动中,老师及时关注到孩子们的兴趣,并且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基于孩子们的问题,与孩子们一起展开讨论,有效引导孩子们深入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细致的观察以及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了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丰富了对蚕宝宝的认知,发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开始体验到照料一个生命的庄重与责任,爱心的种子从此在心中生根、发芽……

总结与反思

幼儿的收获:

        通过这次《趣味“蚕”生——探秘蚕宝宝》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养蚕活动,有以下收获:

1.见证了蚕宝宝一生的成长过程;

2.从每一次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3.学习了许多关于蚕的相关知识,还了解到蚕宝宝是如何延续生命的,培养了仔细观察并记录的良好习惯!

4.看到破茧成蝶的飞蛾为了繁衍下一代而失去生命,幼儿由此联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感受到了父母无私的爱。

5.蚕宝宝慢慢的长大结茧,最后蜕变成飞蛾过程充满了艰辛,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知道生活的不易。 

6.通过精心的照顾,孩子们在蚕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成长,提高了观察能力,学会了专注、坚持、分析讨论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一次次的提问中找到了答案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孩子的耐心。


老师的收获与反思:

1.在这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集体教学法等,让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照顾蚕宝宝,让蚕宝宝走进孩子的生活。

 2.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老师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将课程故事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利用家园结合,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3.本次活动以科学领域为主,同时渗透语言表达、前书写能力、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表现与创造、整理收纳等。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4.孩子的潜力和能量是无限的,我们老师应闭上嘴,放开手,让孩子主动探究、积极观察,大胆表达。


        虞永平教授说:“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程故事是属于孩子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发现,才会自然“生长”出精彩故事。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挖掘有效的资源,踏踏实实做课程,做一个孩子背后有智慧的助推者,发现孩子们随时可能正在发生的学习,寻找任何一个可能成为课程的点,希望孩子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真实的问题,获得真实的经验,只要我们看得见儿童,就能找得到课程。

编辑:张盼

初审:张盼

复审:刘慧敏

终审:汪碧清

一校:张盼

二校:王红玉

三校:刘慧敏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