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定于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因忧国忧民,被流放至汨罗江后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寓意着划船驱散江中的鱼虫虾蟹,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鱼虾所食。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子是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在竹叶或其他植物叶子中蒸制而成的食品,有咸味和甜味两种。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系五彩线: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端午节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如纪念孝女曹娥、伍子等,这些故事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庆祝端午节,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