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来源
春天里,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早晚浇水、悉心呵护,在孩子们的照料下小植物们茁壮生长着……可是假期后,孩子们发现好几盆花朵失去了色彩,聋拉着脑袋,有的甚至已经变得焦黄。
“一定是因为放假没人浇水才会这样。”
“我们放假的时候它们怎么办呢?”
我们追随着孩子的问题,结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开启了这次精彩纷呈的探索之旅。
活动内容
浇水工具知多少
1.植物怎么了
孩子们焦急地围在枯萎的植物旁,围绕着假期里植物的照料展开了讨论。
“假期可以让每个小朋友轮流来照顾植物。”
“不行,万一有人忘记了,植物就死了。我们可以在放假之前多浇点水。”
“水浇太多植物也会死的呀!”
“如果有一个能自动浇水的机器人就好了!
原来,植物浇水太多或太少都会导致死亡,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最终决定制作一个在假期能自动浇水的工具。
2.我知道的浇水工具
想要制作能自动浇水的机器可并不简单,这不,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知道的浇水工具,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
分析与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问题来源于生活,幼儿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植物发生的变化,并大胆猜测变化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介入,尊重幼儿想法,制作自动浇水器的设想开始逐步萌生。
小小设计师
初次设计——天马行空
一听说要制作自动浇水器,孩子们的兴趣立马就上来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将自己在生活里见过的自动机器一股脑说了出来,就此,一场思维碰撞产生了……
“从水池里连接一根水管,一直通到花盆里,就能自动浇水了。”
“做一个浇水车,车上定个闹钟,到时间浇水车就过来洒水。”
“用木板撑着水壶,闹钟响起来,木板就松开,水壶里的水就倒下去。”
“可以做一个像滑索一样的绳子,把水壶挂上去,隔一段时间水壶就滑下去浇水。”
二次设计——尝试调整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我们发现,大家的设计方案都是能够成功给植物浇水的,可是这时,有孩子发出了质疑:“怎么都需要通电呢,阳台上也没有插座可以用啊。”
原来,我们的许多设计都会挡住教室的走道,还有不少需要通电,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孩子们自发地开展了一次圆桌会议,将大家的设计进行了简单的筛选和改进。瞧,这次我们的设计是不是更加方便制作了呢!
优化设计——初具雏形
正当这个时候,问题又出现了。“但是瓶子要怎么放才能让水流进花盆?我们的设计都只有一个瓶子呀。”原来,前一阶段孩子们光顾着思考如何让水缓慢流出,忽略了实际操作中的放置问题。
“这还不简单,在墙上订个木板,把浇水器放在木板上。”
“钉木板也太麻烦了,在旁边摆个小椅子就行了。”
“还可以用根绳子把瓶子吊起来,就跟挂水一样。”
“把瓶子捆在木棍上,然后把木棍插进土里,就和火箭一样。”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的看法,在思维碰撞中又不断萌生新的想法,于是我们将自己的最终设计稿画了出来,并将需要的材料也一并呈现出来。
分析与解读: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如一起讨论和分享自己的问题与发现,一起想办法收集资料和验证猜测。
对于自动浇水器的设计需要幼儿有共同的经验,当发现幼儿缺失经验时,我鼓励幼儿以圆桌会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调查、分享和梳理,总结出自动浇水器的设计要点并确定其可行性。由此,幼儿的共同经验逐步丰富,为后续的制作与探究打下基础。
自动浇水器诞生啦!
准备好设计图和材料,就可以开始制作啦,小小科学家们早已迫不及待。根据我们的设计图,讨论出制作自动浇水器的第一步就是“打孔”,可是塑料瓶上要怎么打孔呢?这可难不倒我们。
“用钉子钉上去就会有一个洞。”
“打孔机也可以,它是专门用来打孔的。”
“剪刀也可以剪出一个洞。”
于是我们开展了一次圆桌会议,将大家的想法进行了收集和记录。
这些工具都能够顺利投入使用吗?为了验证可行性,我们分别找来了这些材料,逐个进行尝试,最终确定了可以打孔的有钉子、美工刀、水笔、热熔棒。
滴入式浇水器
打孔的难题顺利解决了,基于前期的经验和设计,我们再次进行了讨论——要做怎样的浇水器。讨论中,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洞口太大了,流水速度太快了,我们要做一个能慢慢流水的浇水器呀!”
“我们用可以漏一点点水的棉签塞在里面。”
“对,这样我们可以存许多水,在假期里慢慢滴下来!”
于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带来了材料,开始制作我们的第一款浇水器——滴入式浇水器。
输液式浇水器
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第一款滴入式浇水器诞生了,正当这时,有孩子提出了疑问:“棉签也太短了,难道要在每一盆植物旁边都放一个椅子放滴水器吗?”“这也太占地方了!”确实,滴入式浇水器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传递通道较短。
这可怎么办呢?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果冻大声喊道:“我回家找一个挂水的管子,它很长!”第二天,不少孩子找来了输液管,给我们的植物做了一个“输液瓶”。
“我们的植物也有挂水瓶了,他们再也不会干死了!”我们激动地将输液瓶的一端插在泥土里,另一端高高挂起,可是,水却不断从空洞里漏出来……
“一定是这个洞太大了。”
“我们得把漏水的地方封住,用黏土吧。”
“黏土接触到水会烂掉的,胶枪可以封住!”
说干就干,我们找来了胶枪,小心地将洞口四周封好,这下再也不会漏水啦!
引流式浇水器
我们小心地给每一盆植物都安排了一个“浇水器”,在浇水器的帮助下,植物终于不会渴死了,偶然的一次,方方惊奇地发现:“康乃馨一盆里有好几颗,我们的浇水器只能给其中一个浇水。”她的发现瞬间引起了轰动,面对浇水不均匀的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给每一颗植物都安一个浇水器!”
“放那么多浇水器也太浪费了。”
……
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认为可以利用毛线将瓶子里的水传递到泥土里,只要毛线覆盖的地方都能保持湿润。于是,我们找来了毛线,可是毛线浮在水面,怎么也沉不下去,几乎吸不到水。
这可难不倒我们,籽苏找来了小石头,将小石头绑在毛线上,毛线成功落水!
正当我们热火朝天地干着,毛线吸水的想法却遭到了质疑:“毛线吸到的水只能吸一点,水是送不到泥土里的。”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们决定做一个“吸水实验”。
周末过去了,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瓶子里的水变少了!我们的实验成功了,于是,我们将这一方法也投入了使用。
终于,我们研制出了三种不同原理的自动浇水器,这些浇水器也将成为“护花使者”,陪伴我们的植物茁壮成长。
分析与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活动推进过程中,孩子们在制作浇水器的方方面面都遇到了难题,但随着制作的逐步深入,这些难问题被一一解决。通过对问题进行层层剖析,幼儿了解了每一种浇水器的工作原理和目的所在,并提取每一种浇水器的优势,最终研制出滴入式浇水器、输液式浇水器和引流式浇水器,并通过小实验验证了每种设计的可行性。
种植地浇水器
随着探究的深入,教室里小小的自然角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他们决定将目标指向我们的种植园地!
“不如给我们的菜地和花镜也装上自动浇水器吧,这样就不用每天都浇水了!”
“那可要许多瓶子来装水呀!”
“直接找一个超大号的矿泉水瓶。”
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孩子们来到了种植地进行实地考察,用树枝做起了小支架,就这样,种植地自动浇水器完成啦!就算天气再热,我们的小雏菊和甘蔗苗也不会被渴死了。
伴随着自动浇水器的投入使用,我们的这次探索之旅已然接近尾声,但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探究仍在继续……
分析与解读:
《指南》中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随着自动浇水器制作的不断深入,幼儿将经验迁移到种植地浇水中,并自发地制作种植地自动浇水器,真正将自己的研制成果投入使用。
感悟收获
1.幼儿的收获
自动浇水器的探索源自幼儿生活,是一场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指南》中指出: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在“自主讨论——规划设计——选择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不仅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专注、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明显得到提升。从刚开始的一筹莫展,到最终的水到渠成,从制作前的规划,到了解各种构造原理、材料特性,幼儿的科学思维在多种形式的探索中得到锻炼和运用。
2.教师的收获
本次活动以幼儿真实发生的情况与问题为切入点,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究兴趣,活动中,我大胆放手,尊重并理解幼儿,在遇到漏水、水流速度过快、吸水不均匀等问题后,我并没有急于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知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自由讨论、大胆探索,并以小实验的方式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和启发,助推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孩子在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实践,在课程中获得新知识,从实践中得到探究能力、科学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课程游戏化的理念进一步得到了深化,孩子们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本次活动已落下帷幕,我们与孩子们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