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思同行 蓄力成长

——李静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培训活动

李静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05-30
阅读 51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推进《市级名师助推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专业成长工程》的实施,提升工作室成员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的领会,加强工作室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5月29日,李静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齐聚海港区第六中学开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课程标准培训活动。

      活动中,工作室主持人李静就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课程领域内容进行了解读。李静老师从课程内容的结构、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建议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领域要求。特别就如何理解及实践“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如何在“数量关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模型意识、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阐述。

培训后,工作室成员围绕“数与代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了交流。

学习反思

聆听专家引领 促进自我前行

        ——听李静老师《“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研讨反思

乐亭县大相各庄镇陶庄小学 张欢

        5月29日,在李静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研讨会,本期研讨会由海港第六中学主办,开平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李静老师进行了为期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为我们做出了许多精彩的分享,让我受益良多。

        本次讲座,李老师从“数与代数”课程领域的内容结构、“数与运算”内容分析、“数量关系”内容分析三个大的方面展开,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进行深刻解读。她指出,数与代数是整个数学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数学学习的主线,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数与代数”领域的结构化整合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将“数与代数”部分分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部分。这是对相同本质内容的整合,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及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因此,李老师强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单项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与运算的内容分析

        李老师为我们展示课程标准对“数与运算”课程内容的要求: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感悟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

        李老师首先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和故事为我们展示数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准确的明白“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是人类不断进步,为满足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通过观看课例《认识一千》,让我们学习到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基于学生的理解,进行多维表征,深入的理解数的意义。比如,利用“点子、小棒、计数器、第纳斯方块”等,从平面到立体,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感受一、十、百、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感受面积、体积之间的进率,形成结构化的思维,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感悟数表示的一致性

        通过对小数引入的溯源,利用数位顺序表理清整数和小数的关系,从定义理解分数,分析了数表示的一致性在于计数单位个数的累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方法,掌握数的概念、性质及大小关系;注重整体把握,利用多维角度感受数表示的一致性。

        (三)感悟数与运算之间的一致性

        李老师通过讲授算理和算法的具体实例,以及将面积模型应用并解释于运算,来对这部分内容给出了三条教学建议:整体设计,构建基于核心概念的知识体系;发展推理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目标;数形结合,构建整数运算的几何模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数与运算的教学可以与图形、几何等其他领域相结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要注重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运算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算律的巧妙迁移运用,比如:可以将对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认识迁移到分数运算中,也可以利用点子图解释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还可以利用矩形面积解释分配律和多位数乘法算理,在增强课堂趣味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把握。

        三、数量关系的内容分析

        在这一环节中,李老师强调了情境和模型的重要性,通过列举一系列贴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如植树问题、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路程中的速度问题等。让学生明白这代表的是一类问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解决,从而感受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实用性。

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情境的多样化和宽领域,选取学生熟悉的真实内容,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发挥真实情境的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建立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推理意识。比如,在植树问题中,我们可以加入“植树节绿色环保”等育人价值的内容,可以通过寻找不同的植树方法来实现对数学模型的应用,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推理意识。

         第一次听李老师的讲座,可以感受到她对数学领域的研究十分深入,对数学有自己的执着和热爱。她的讲解整体包容性强,逻辑清晰,不仅生动有趣还非常具有实用性,对于我们的教学指导和深入学习起到了显著的指导性作用。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对“数与代数”领域的理解和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利地支撑。懂得了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以及知识基础,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也明白要关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成长,只有把学习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对数学的深入认识。自身的不断提高才可以为教育事业带来更多贡献,未来我还会继续行走在学习的道路上,和诸位同仁一起为学生、为教育事业、为自身谋求更高更好的进步!

“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主题研讨学习心得

                                  乐亭第三实验小学 刘超

        5月29日,有幸参加了李静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主题研讨活动,并与李静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这次学习收获颇多,下面谈谈我的学习感受。

        数与运算课程内容要求经历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经历算理与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数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体会数与运算之间的密切关联。体会整数、小数表示的一致性,借助数位顺序表,感悟十进制的核心思想。其中整数、小数都是十进制计数单位的个数的累计。我所执教的冀教版五年级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计算内容,上册课本所学小数乘法中,实际上就可以和整数乘法联系在一起,例如:18×23和1.8×23,第一个算式可以表示的意义是23个18是多少,本质上是在求有多少个1。第二算式可以表示23个1.8是多少,也是在求一共有多少个0.1。两个算式都求有多少个计算单位。在实际教学上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本质,把所学知识进行上下联系,形成系统,从而达到感悟数运算本质的一致性。五年级下学期学到了分数乘法,例如:×23,实际上也是在求有多少个分数单位,这下又和上学期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了,学生们对数运算本质的一致性感悟的更全面。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算式,例如:1.8×2.3,×,这些数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实际上我是有困惑的,这次学习老师提出可以用“倍”来解释感觉一下就说通了,1.8的2.3倍是多少,的(倍)是多少,也是存在运算的一致性。

        这次学习收获还有很多,例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数形结合引导学生理解运算算理,十进制的发展过程以及在运算上的重要作用等等,解开了很多理论上、教学上的困惑,再次感谢李静老师带来的这次学习机会。

心中有标准,脚下有路径。通过此次新课标培训活动,强化了教师们解读课标、研读教材的意识,加深了教师们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在工作室主持人的引领下,工作室全体成员将继续潜心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切实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市级名师助推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专业成长工程》的进一步实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阅读 51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