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教学感悟
后河镇第八小学  蔡丽娟

创建于05-30
阅读 28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质量单位的初认识是在学生日常建立物体有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有所了解,但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并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俗称"手感")。因此,在质量单位教学之前我设计了课前实践学习单,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找到"手感",在超市、菜场找一找、拎一拎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与千克,从而产生深刻的实践体验。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顾《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味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和千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力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后师生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观察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1千克观念。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先估一估自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学生一手掂2袋白砂糖,一手掂1枚2分硬币,来对比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四、在练习中巩固升华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了质量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这节课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反思这节课,如果再来设计这节课,我想应该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1.学生需要多感受以“千克”为单位的物体重量。生活中质量用“千克”为单位的物品更常见,但是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没有更多的让学生感受,只感受了1千克的水瓶有多重之后就让学生分享在超市找到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仅单纯的分享学生是感受不到物体的质量的,在脑海中没有清晰的感知。

        2.对物体质量的准确估测是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脑中建立质量参照体系才能达成的。所以在第一节认识这两个单位的时候,不建议把"估测物体质量"的活动过早出示给孩子,第一节就充分的感知1克、10克、50克、100克、1千克、5千克等物体的质量,帮助学生建立起鲜明的"表象"进而为后面进行合理估测建立好标准。

        3.在学具选择上面要下功夫。本节课需要很多学具帮助学生感知质量,所以我在课前也绞尽脑汁选择合适的学具 期待能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一枚2分的硬币的质量刚好是1克,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对钱的认识大多在手机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上,2分人民币也不再流通,同事也帮忙问了银行现在确实好不找,所以没有用这个经典的1克物品当学具,而是用日常学生更常见的花生米作为学生对1克质量的表象。最终考虑之后,学具的选择是用学生更常见、更容易形成表象的这些物品作学具:1克重的花生米、50克重的薯片、100克重的养乐多、250克重的牛奶、500克重的可乐、1千克重的面条等。

       4.让学生感受物体质量与大小无关,例如: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块哪个重?这个问题其实在课前带着学生阅读数学绘本《重量与平衡》时里面出现过,也讨论过,所以在本节课上没有再设计。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可以再带着孩子们辨析一下这个问题,使学生理解物体质量与大小无关。

阅读 2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