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呼吁大家热爱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热爱伟大祖国,2024年5月29日上午集贤镇中心小学组织少先队员去集贤镇东村鼓乐社开展了“红领巾爱祖国”——聆听大唐雅韵·共赏集贤鼓乐的主题实践活动。
集贤镇东村鼓乐社社长田锐霞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集贤鼓乐的由来以及发展。
经过田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到集贤鼓乐源于楼观台下的集贤镇。据周至县志记载:“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南集贤分为东瀛和西社两部分,东瀛是皇帝的行宫,西社为百姓聚居地。皇族常来此游玩、狩猎,闲时由西社人奏乐,传留下盛唐乐舞。”
集贤鼓乐受唐宫延音乐熏陶,配器结构庞大而复杂、乐曲体系完整,演奏形式和乐谱与唐宫廷音乐一脉相承。其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坐乐一般在室内演出,而行乐是在行进途中或是在室外站着演奏。主要乐器分为旋律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类。旋律乐器又分为弹拨乐器和吹奏乐器两种,包括筝、阮、琵琶、箜篌、笛等。打击乐器有鼓类、锣铰类乐器以及木类乐器构成,包括堂鼓、战鼓、乐鼓、单面鼓、高把鼓、贡锣、大锣、勾锣、铰锣、马锣、手锣、梆子等30多种。
集贤鼓乐乐谱是目前国内少见的采用历史时期字谱记录音乐形式的乐谱,主要包括旋律乐谱、鼓谱和唱谱三种。旋律乐谱用于旋律乐器,如笙管笛等;鼓谱又称“扎子”、“鼓扎子”,用于演奏各类鼓乐器;唱谱则是把古代乐谱按音韵完整地唱出来。集贤鼓乐有东西村两个乐社,常规演出人员有40人,近年在周至艺职校、周至中学和集贤中心小学设立鼓乐班,培养后继人才。现常年在财神景区演出,并被特邀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已成为周至民间文化艺术的一张名片。
集贤鼓乐被中外专家誉为“活在地面上的兵马俑”、“中国古代的交响乐”,有很高的音乐考古价值。2009年,《西安鼓乐》(包括周至《集贤鼓乐》在内的西安地区五家鼓乐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田中禾、顾景昭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田老师在讲解的同时也表达对于孩子们的期待,期望孩子们能够热爱传统文化,承担起传承集贤鼓乐的重任。
同学们也表现出了对集贤鼓乐浓厚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感受到了同学们大雨都不曾浇灭的热情,田老师带着同学们亲自体验集贤鼓乐的奇妙,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和眼底深深的求知欲望就是集贤鼓乐未来的希望之光。
在活动的最后,张校长进行了总结讲话,讲述了自己对乐贤学子的期待,希望孩子们能够认真学习集贤鼓乐,每个人都能够为集贤鼓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次活动不但增强了同学们对集贤鼓乐的了解,也在乐贤学子的心底种下了传承集贤鼓乐的种子,期待他们都能够成长为德才并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