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思·共研·共成长——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李海艳名师工作室活动

一颗糖🍭
创建于05-29
阅读 10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五月浅夏,花开未央。阳光和煦的五月延续着春季的姹紫嫣红,孕育着夏季的绚丽多彩。为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5月28日,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李海艳数学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如期而至。

课堂教学风采展示

活动中,董永祥老师与五年级的孩子们给老师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展示课。

新课标研讨

万里之船,成于罗盘。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素质,帮助教师们加深对新课标和新理念的理解,李海艳主任带领工作室成员学习新课标。

    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个需要学生不断“悟〞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学生对量的生活经验还比较薄弱,对于“量”的感知还比较抽象。因此对于量感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多层面开展数学活动发展量感,多方位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表象,在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发展量化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学习1 千米有多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求和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校操场1圈是200米,5圈,5个200 米就是1千米;一位小朋友展开双臂长1米,1000 个小朋友手拉手,1000 个1米就是1千米:一量大巴车长10米,100辆大巴排队,100个 10米就是1千米;一幢楼房高度是 100米,10幢楼房的高度和,10个100米就是 1千米⋯⋯先建立一个长度标准,再利用长度单位进行叠加来感受 1千米的长。

    量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一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量感是人类对于物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二是从数学角度来看,量感是多感官接触物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感性认知,具有直观化的特征。史宁中教授说:“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数感”可以去掉后缀名词,然后抽象出数;而“量感”是不可以去掉后缀名词的,如,1米、1厘米、1小时、1秒、1千克、1平方米等这样的后缀名词是不可以去掉的,如果去掉了,就让人不明白所表达的意思,这就是量感对精准表达的重要性。

    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与计量单位相比,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其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是知识和技能(如会测量与计算),而且更强调事物具有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注重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几何直观等思想方法的感悟以及生活中的测量经验积累等。生活中有很多量感的实操体验,比如可以用手指大概估算出桌面的长度,用步子的跨度衡量教室的长度等。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数量进行各种形式的估测,包括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以不断提升估测的准确度。比如,可以让学生先尝试估测从学校到家的距离,学校操场的面积,一袋米有多重,一千克绿豆有多少颗等,再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这些活动尤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大的计量单位与数量,让学生切身感受“量”,而不仅仅是会进行纸笔层面的单位换算。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多种感官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

     培养学生数感时,可以让学生在处理各种数量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数感。

建立数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初步体会数学抽象的过程。

    学习数的运算有助于数感的进一步发展,数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运算。通过学习运算学生才可以不断的拓展数的意义,理解数量关系,发展数感。

    重视估算。估算活动与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强调估算的原因,一是与数学应用有关,毕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估算,而不是精确计算,估算可以使数字与真实生活情境连接起来,不至于使数字失去意义。数感是培养良好估算能力的基础,估算又可以促进数感的进一步发展。

    培养学生的量感,即帮助他们建立对数量、空间和度量的直观理解和感知能力,是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可以使用具体物品(如积木、水果、容器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小、重量和容量的概念。在数学教学中 利用游戏和活动来教授量的概念,例如通过猜谜游戏来估计物品的重量或体积。也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活动,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或者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对数量产生一个机基本具体的认知。让学生比较物品的大小、重量或容量,并将它们按顺序排列。或利用图表、图片和视频来展示量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理解。在活动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反思他们的观察和发现,以及他们是如何估计和测量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量的使用,比如在烹饪时测量食材的量,或者在购物时比较物品的重量和容量。通过讲述包含量的概念的故事或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利用数字工具和应用程序来模拟测量和量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练习量感。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探究、合作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经常让学生进行估算练习,比如估算一袋米的重量或者一个容器的容积。 将量的概念与其他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如分数、比例和代数,以加深理解。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量的概念,从而逐步建立起对量的直观感知和理解。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索和犯错中学习,同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量感” 一直贯穿于数学的教学之中。而小学生对“量”的生活经验比较欠缺,对于“量”的感知更是个抽象的概念存在。 量感”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教师的“教”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感”。因此,量感的培养,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多层次的体验中深度感知实实在在的“量”,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培养量感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定量的方法审视和思考世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有助于拓展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将“量感”的培养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丰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多估测、多对比,在实践活动中沟通数学知识和质量单位的关联,把培养学生量感落到实处。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此次工作室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然,风正潮平,自当扬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相信老师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沉淀自我,同心齐研,向学而教,我们一直在路上。

阅读 10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