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族教育 共享融合普惠”

——天府名师刘小龙名校长(师)工作室

走进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研培活动

Passerby
创建于2024-05-29
阅读 317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要求,落实国家、省、市(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拓展特殊教育学校向资源中心的职能转换,促进各地区随班就读工作的交流合作,共享实践经验,推动成、德、眉、资、宜和民族地区特殊(融合)教育的同城化发展、高质量发展,2024年5月28日,四川省特教资源中心副主任、乐山师范学院特教学院副教授李秀、天府名师刘小龙名校长(师)工作室(成都、德阳、眉山、宜宾特校校长、骨干教师)、仪陇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及教师代表、郫都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及教师代表、甘孜、凉山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及教师代表、汶川县特殊教育余群勇工作坊(坊主、坊员)、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分享智慧,探索民族教育,融合普惠发展之路。本次活动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致辞迎新

活动伊始,汶川县教育局党委委员、教培中心主任李永强就本次活动进行致辞,首先介绍了汶川县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发展情况,其次分享了汶川县关于落实抓好汶川县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最后表达了对此活动圆满成功的美好祝愿以及民族教育事业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传经送宝的殷切希望。紧接着,汶川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艾樯和四川省特教资源中心副主任、乐山师范学院特教学院副教授李秀对“汶川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进行揭牌。

二、课例展示与专题讲座

上午9:10分,我校德育处主任、音乐教师潘熙茂带来了一堂唱游与律动课《幸福快乐歌》。紧接着,四川省特教资源中心李秀副教授以“四川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与路径”为主题做了专题讲座,天府名校长(师)工作室领衔人、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小龙以“融合教育工作坊撬动区域随班就读的成华实践”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和经验分享。

三、经验交流

首先由我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毛运兰围绕“七彩育人促藏羌舒蕾适宜发展”为主题做了交流分享。紧接着,德阳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吴碧主持开展了“融合教育论坛”。新都特校校长进行了“破局、应局、开新局——融合教育理念背景下区域随班就读师资培养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经验分享;大邑特校书记刘莎分享了“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特需学生入学评估安置的区域实践”;成华特校副书记、副校长覃佳利分享了“差异支持 适宜融合——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巡回指导策略探索”;天府新区籍田小学副书记唐建敏分享了“基于融合教育学校建设的校本实践探索”;电子科大附属小学资源室教师徐虹分享了“建优资源教室 助力融合教育发展”;凉山盐源特校校长欧万学分享了“民族地区家长工作坊的建立和实施路径”。

四、天府名校长(师)工作室领头人、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刘小龙校长总结讲话

天府名校长(师)工作室领头人、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刘小龙校长从活动内容、教师的职责及教师发展三个方面总结本次活动。他说:本次活动内容扎实丰富,内容包含了宏观层面的国家和四川省对融合教育开展的政策,还有微观层面的资源中心建设、运行。资源中心的建设与运行又包括资源中心和普校。其中关于资源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介绍主要是宏观层面,几个关键点:1.队伍建设;2.随学安置,3.巡回指导,这些都是推动资源建设与运行的痛点、难点。第二,今天我们普校校长站在普校领导者的角度为大家分享了如何深入持久推进资源建设,工作室的资源教师分享了资源教室的推进工作,此次分享帮助各位同仁建立起理解融合教育的框架,希望今天的研讨活动对各位校长、老师有帮助与启发,也希望各位校长、老师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避免画地为牢。第三,我们要怀揣着“不抱怨、不埋怨政府、教育局不支持”的良好心态,以“换位思考”的角度体谅政府、教育局。作为资源教室教师、资源中心学校,资源教室的使用者,我们要转变观念,付诸行动,这才是硬道理。要找准自己的“西瓜”,我们的西瓜就是“抓好”资源教室,“搞好”融合教育,我们的“西瓜”辐射到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专业成长,在资源教师的推进工作融合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学会思考,谋求发展。

五、颁奖

四川省特教资源中心李秀副主任和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毛运兰为进行经验交流的校长、老师颁奖。

      本次活动得到汶川县教育局及刘小龙名校长(师)工作室的大力支持,通过本次研培活动使老师们深刻认识到“资源中心的建设与运行”对融合教育发展重要性,同时也进一步达成了融合教育理念的共识,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融合的不仅仅是教育,是爱,也是每位教师温柔地坚持。融之有道,融之有声。对于融合教育的实践,我校和余群勇教师工作坊也将且行且思,且悟且进,真正把融合教育工作做真、做实、做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有温度的教育。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融合普惠”的理念,深化特殊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爱浇殊蕾 情育珍人

撰稿:何友琴

编辑:办公室

一审一校:董品勤

二审二校:杨隆旭

三审三校:毛运兰

阅读 317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