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猩红热?

汇佳远洋园保健室
创建于05-29
阅读 18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天气逐渐变热,又到了猩红热高发的季节。一般情况下,猩红热的高发季节在每年的春夏季和冬季,2~10岁儿童容易被感染。针对儿童出现的发热、咽痛以及皮疹症状,临床需要多加注意。

猩红热是A族型溶血性链球菌(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同时,猩红热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猩红热开始表现为咽部疼痛,会有一些吞咽困难等咽部不适的表现,同时伴有发热。

据了解,发烧是猩红热的首发症状,多以中低热为主,也有的高达39C-40℃,伴有寒颤。导致猩红热的链球菌感染也可以引起侵袭性感染,它可以侵袭到血液、组织,引起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骨髓炎这些极端情况下都会引起,所以说少部分患儿可能会加重。

猩红热还有一个显著症状全身起疹子,皮疹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1天内蔓延全身,典型的皮疹如“鸡皮疙瘩”,多在1周内消退,躯干常呈糠样脱屑。部分患者可出现“草莓舌”“杨梅舌”。其症状和麻疹、手足口病等儿童出疹类疾病的表现有相似性。家长要仔细辨别,及时就医。

猩红热出疹的时间跟别的病是有区别的,一般在孩子发烧第一天左右就会出现皮疹,麻疹一般2-3天出现皮疹。家长根据孩子出疹的时间和形态来判断,及时带孩子就诊。专家提醒,猩红热、手足口和麻疹,这些疾病造成的出疹子情况,只要科学护理,基本不会留下疤痕。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空气飞沫传播: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将病菌播散空气中,易感者与之近距离交谈或处于同一密封环境时吸入病菌后感染。密切接触传播:病菌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沾染到其他物品上,如果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与患者拥抱、共进晚餐等,就可能引起密切接触传播。生活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等环境因素均有助于传播。

猩红热的典型症状:

猩红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和皮疹。儿童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尤其是3岁以上的儿童。症状通常表现为咽部疼痛,吞咽困难,伴随发热,体温可达39C~40℃,并伴有寒战。皮疹一般为全身性的弥漫性充血性皮疹,伴有类似鸡皮疙瘩的凸起,触摸时感觉粗糙。

症状详解

咽痛:咽部疼痛和吞咽困难是猩红热的另一常见症状,可能伴有咽部红肿。

皮疹:猩红热的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4小时内出现,呈鲜红色,分布均匀,触感粗糙。

杨梅舌或草莓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舌头肿胀,表面呈红色小点,类似杨梅或草莓的外观。

潜伏期1~12天,多为2~5天。以普通型多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可表现为高热伴咽痛,发病后次日出现皮疹。皮疹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1天内蔓延全身,典型的皮疹如“鸡皮疙瘩”,多在1周内消退,躯干常呈糠样脱屑。部分患者可出现“草莓舌”、“杨梅舌”。

1.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有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压之褪色。

2.面部皮肤充血,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

3.在腋下、肘部及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色深红,间或有出血点,呈横线状。

猩红热与其他疾病区别

针对传播途径及环境因素进行预防

良好的手卫生和呼吸卫生可减少猩红热的传播。手卫生要求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也可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特别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和准备食物或进食前,手卫生尤为重要。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把用过的纸巾放进废纸篓;如果没有纸巾,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衣袖或手肘(而不是手)遮掩口鼻。如进入人多密集的场所、封闭或空气流通不好的空间时,注意佩戴口罩,并与其他人尽量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避免过度拥挤。猩红热流行期间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

注意个人卫生也是控制传播的关键。家庭成员之间应避免共用毛巾、床上用品以及可能与唾液有关的物品,如水瓶、玻璃杯、器皿等;注意皮肤及个人卫生,以减少猩红热的传播机会。

猩红热患者护理:

1.患病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人密切接触;接触猩红热患儿时要戴口罩,接触后洗手、消毒。猩红热患儿需要复诊。

2.家庭护理需注意:家中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对于可疑患者要注意隔离,严密观察。儿童患者应完全痊愈后才可返校上学,避免传染给其他同学。

3.猩红热患者日常生活管理需注意:补充足够水分、避免呼吸道刺激、摄入适宜食物、保持口腔卫生。

猩红热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虽然目前无法通过疫苗预防,但通过了解其症状、传播途径和治疗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此病。家长、家园共育,提高对猩红热的认识,保护儿童的健康。

阅读 18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