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2024.5.28联合大教研

创建于2024-05-28
阅读 24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开始,首席杨建民老师指出今天的教研主题是大单元教学

接着学科组长葛慧赟老师提到:

单元教学设计的步骤

1.确定单元内容合理划分单元、确定单元内容是单元教学设计实施的基础。目前,单元教学中的“单元”已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教学单元”,而有了较大的伸缩性,划分形式日趋多样化。以初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为例,常见的单元有以知识内容为线索的主题类单元(如,函数单调性、数运算、方程等)、以思想方法为线索的方法类单元(如,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构造法等)、以素养为主线的素养类单元(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提出的6个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分析教学要素分析教学要素能够为编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提供合理依据,是单元教学设计取得成功的保障。教学要素分析主要包括学科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包括教材对比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以及教学方式分析等。3.编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制定教学策略和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编制明确而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是单元教学设计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单元教学设计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单元教学目标。(2)将单元教学目标有序分解和落实到课时,制定单元课时目标。4.设计教学流程当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后,就需要将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行为,即制定灵活的单元整体教学方案。5.实施教学教师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流程来有序开展教学,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情知交融的魅力、确保教学的实效性。6.评价与反思及改进运用单元学习检测卡、单元学习效果反馈表以及学习档案袋(主要是学生的作业及单元学习总结等)来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单元学习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而全面评价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最后,其他老师纷纷进行补充,说到一、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缘起


在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忽视了“数学知识”的教学,让越来越多的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可见,当前应重提数学知识的教学,在学知识中长“见识”,才能让数学知识更有价值。纵观当下的数学教学,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实践。


1.  教材结构“松散”


当前许多版本教材都是以自然单元的形式编排,虽然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但知识内部联系不够紧密,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形成了一座座知识的“孤岛”;数学概念繁多,没有突出数学核心概念的中心地位;教材中的练习设计也是分散和孤立的,不便于有效迁移,学生难以形成变通的能力。


2.  学习能力“短板”


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依然凭借套公式和记题型,依赖于模仿和记忆,缺乏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不能进行深度的数学学习。


3.  课堂教学“低效”


一些教师依然重视“题海战术”,只是教学生会做题、会考试,没有实现思维方法之间的融会贯通,忽视了关键数学能力的培育,导致出现教学时间过长、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的不良现象。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进行了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将数学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块,让学生在“板块”式的学习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建好数学知识的“承重墙”,打通不同年级教材知识点之间的“隔断墙”,为学生建好数学知识的大厦。


只有真正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才会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见到数学教学的“真面目”,才能回归数学教育的原点,真正坚守数学教育的原则


二、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数学“大单元教学”,围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一核心目标,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设计成有序的知识块,引导学生触摸数学知识的“内核”,获得数学素养的提升,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在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重组和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组块化”;围绕一个数学学习主题开展数学“板块”式的探究活动,这就是课堂结构的“组块化”。它具有“圆融通透”的特点,让数学教学浑然天成,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1.  “圆”——整体把握教材


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它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学视野和认知高度,是数学课应有数学味的品质保障。


2.  “融”——融化认知冰点


把握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先期诊断和基础评估,了解学生认知冰点。教师巧妙设计有温度的数学活动,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温度,能够化解数学认知上的障碍。


3. “通”——变通数学能力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4. “透”——透彻领悟本质


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建构,让学生“看得清、讲得明、想得深”,能够在繁杂的数学现象中透彻理解知识的本质。


“大单元教学”打破了线性教学的模式,能够聚焦教学重点,把握学生认知障碍,拓展教学时空,更具有灵活性,让学生不断感悟数学思想、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三、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在数学“大单元教学”中,不回避知识的教学,而要真正找到“抓手”,让知识更有力量。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寻找数学学习中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知识块”,真正拥有核心的数学知识,让知识在课堂中不断“裂变”和“增值”,从而形成关键的数学学习能力。





阅读 24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