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敦煌市幼儿园
班级:小四班
编辑:刘昭慧家长
审核:李老师、王老师、巩老师
13岁恰如东方和西方观念的混合体,13岁左右的孩子,亦正亦邪。13岁孩子的内心是天使与恶魔并存。
1.他们的情绪,与这件事情无关
其实,孩子情绪激动时,说的都是“气话”,你若当真,他们就会更恼怒。当他说不看电视、不吃饭、不上学、不玩手机、不复习的时候,你看见就行了,千万别较真。你只需要理解:他们就是在发脾气,和当下这件事关系不大。
2.他们的情绪,不需要任何原因
当他们的情绪不好时,家长最容易犯的两个毛病是:追问和安慰。这么追问换来的往往是沉默和烦躁。孩子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大声说:“别问了,烦死了。”此时你的错误在于:非要给他的情绪找一个原因。
3.你所有的安慰都是“强化”
其实,面对这种情绪,你需要做到两点:在场、淡化。你只要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我在,我知道了。仅此而已,不急、不催、不问、不火,就是不强化。
“强化”这个东西对处在情绪中的孩子而言,只会增加他“认为此刻他不够好”的感受。
他若想让你知道自然会说,你不需要上蹿下跳、心急如焚,也不能忽视当作无所谓。你要让他感受到你看见了他的难过,把你的波段调到中立的位置,陪着即可,切不可夺门而去逃避你的焦虑。
4.他们是自相矛盾的
生气的时候会踹烂房门,安静的时候又像猫一样乖。
5.他们进入了自我认同阶段
自我认同是他们永恒的追求,也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个目标对13岁的孩子而言,就是一场“艰难的修行”,充满矛盾。
这些矛盾大致包括:如何自己说了算,又不伤害父母;如何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做个成人;如何摆脱父母的管教,又不惧怕未来;如何让同学们重视,又不做作;如何不因为成绩不好而自责;如何承担责任,又不陷入冲突;如何让自己舒服,又让妈妈满意。这些矛盾大量存在,任何小事件都会激发其中的某些矛盾冲突,继而陷入困境,外在表现就是情绪失控。
作为父母,要真正理解他们的矛盾。只有自然度过这个阶段,他们才能走向独立的自我。
6.自我认同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探索
人类的终极命题第一次出现在他们的头脑中:“我是谁?我生而为人的意义在哪里?”
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带动了矛盾产生,意味着思想开始成熟,就像某种“成人礼”,准备开启下一个人生篇章。长大的过程就是和父母分离的过程,这种分离其实是一种丧失。他们呈现出来的所有,都是对抗这种“丧失”,而不是针对父母。
所以,孩子们在用这样的方式向父母宜告: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而父母们的悲伤、焦虑阻碍了这种自然成长,阻止了分离。
孩子们懂事了那么久,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乖巧懂事原来是某种谎言,自己不需要那么讨巧让他人表扬。自己就是自己,不是什么懂事的自己,这难道有错吗?该反思的是父母们,而不是孩子们。
尊重他们原本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