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文物,赓续历史文


张欣
创建于05-28
阅读 2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保护历史文物,赓续历史文脉

 

5月15日,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座谈会在运城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邀请省内外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文物保护需要“守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翻开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典著作名录,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卷帙浩繁的古籍典藏,是我国文化的一座座山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因此肩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需要“创新”。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秘诀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想通过文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则需要我们创新手段。时下的文博观众群体正趋年轻化。他们不仅喜欢到博物馆线下参观,也是在线上收看各类文博节目的“主力军”。一些观众表示,相较于“枯燥”的文物介绍,他们更喜欢文博综艺、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创新形式,在娱乐的同时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国潮回归、国风大热、传统文化内容在青年群体中受到热捧,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开放、包容。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内容等创新让文物活起来,满足年轻人对知识的需求。

文物保护需要“发扬”。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受限于历史和地理因素,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这同时也是文化包容的前提。从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近代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一带一路”,无一部彰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我们要继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阅读 2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