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上的一股清流
—— 一个赏石人对一场石展的观后感

见素抱朴
创建于05-28
阅读 4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些年,石展纷至沓来,你唱罢来我登场,表现出石界的繁荣,热闹非凡。各个展会都在追求着隆重热闹,但同时,总感觉都是千面一空,没有新意。最近,天津观赏石协会、上海观赏石协会在天津市共同策划的海派赏石 . 津味赏石 . 居家交流展很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开幕式简短,没有红地毯礼花和表演。主席台上不站嘉宾,讲话简单明了,两地协会会长杜海鸥、储智广先生介绍彼此的友谊和办展目的,十多分钟结束,短小精悍。然后,策划人徐文强、杨铁先生拿钥匙共同开门,把客人迎进展厅,流畅自然,随和又不失礼仪。

进了展厅,有如进入了家的感觉,屋子里布置着各式家具,明式的、清式的,使整个空间有了生活气息。但是,石头才是主角!每件奇石作品散放在几架,条案上,透窗、屏风前,甚至是书柜里,不上锁,和人零距离接触,佐以盆景,菖蒲,书籍等物件,看上去,真是雅极了!看似随意,但能看出,每件奇石的摆放又是极尽用心,与环境,与周围的饰物相处融合,恰到好处。奇石作品不立标签,不著题名石种和收藏者,让观赏者不受干扰自由感悟,增加想象空间。是啊,对于艺术品,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为何要集中局限在一个点面上,强加以他人呢?人云则云,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审视,是当下赏石需要纠正的想象。

仪式可以简单,但展示的奇石不能滥竽充数,这次的作品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懂石头的老玩家们,带来了自己的好东西,许多都是代表作品,让现场观众一饱眼福。假如你愿意,看中一块忍不住想上手,可以小心地把它拿起,细细地把玩欣赏,让自己爱不释手。我想,这才是赏石应该的样子。我们容易把奇石弄得过于高大上,隔着柜子的玻璃让观赏者产生距离,雾里看花,不能究其全境。其实,真正的赏石,需要人与石头零距离的接触,人石合一,全方位的了解这块石头,用手摩挲其魅力,才能真实感受它带给我们美的心理愉悦。展会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敬畏,不能冷冰冰地陈摆在那里,让观者高不可及地仰望,我们需要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石头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让人感觉到它的温度,真正与观赏者心灵上交流沟通,这才是办展应该思考的。

一圈展厅走过来,我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恰似刚在自己家中赏玩石头后,轻松惬意,没有违和感,有了“室无奇石不雅”的切实体会。

下午,举办座谈会,人不多,徐文强、杜海鸥、薛云生、倪国强、万建华、郑文、储智广,杨铁、文甡,还有张华教授等,场地就在展厅里,彼此不分主次随意坐着,就像老朋友间聊天,渴了,自己旁边续杯水。大家谈了赏石的历史和当今,更多的是谈了自己赏石的体会和思考,有的人讲自己玩石的得与失,有人则介绍创作作品时的经验。没有文稿,没有程序,即兴式发言,气氛轻快从容。但内容则是这些大家们多年来的所思所想,是精华所在,对所有玩石人很有借鉴作用,对今后的文化赏石方向发展大有裨益。

某种意义上讲,这次交流展不是一场石展,更像一次高规格的文人雅集,很自然地使我想起古时候两次很有意思的事。

古时候,文人雅士喜欢聚在一起,通过焚香、挂画、瓶供、吟咏诗文、赏石、抚琴、礼茶等艺术形式举行小型聚会,这就是后人所谓的“雅集”。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兰亭雅集和西园雅集,前者在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有王羲之、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诗文吟咏,成诗数十首。王羲之把大家所作的诗集在一起,乘兴挥毫,写下文辞与书法并绝千古的《兰亭集序》,兰亭集会也因此成为雅集史上的传奇。后者在元丰年间,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以及僧人圆通等人雅集于王诜府邸西园,当时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以记其盛,“西园雅集”于是成为文坛佳话影响后世。

这次奇石交流展是一次探索性的雅集,像石界的一股清流,干净清爽,沁入人心,富有标志性。但愿这股清流越流越远,带来影响,带来清风!

 

阅读 4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