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我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父亲1937年底从延安前往刚刚组建的新四军就是先经过武汉再到南昌的。上海沦陷之后,我母亲是随她奶奶先逃难到武汉然后辗转到上海租界做工又去苏北参加了新四军。我1966年9月曾从上海坐船到武汉,又从武汉坐船到重庆。记得后来我又到过武汉四五次,却都没有好好游览过。
此次从武当山到恩施,在武汉住了三晚,登了黄鹤楼,看了长江大桥,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还去了江汉路步行街,黎黄陂路和古德寺等网红打卡的景点,增加了对武汉过去和今天的感性认识。
5月19日,到武汉入住酒店,傍晚前往江汉路步行街。江汉路步行街是中国最长的步行街,有“天下第一步行街”的美誉。
江汉路入口处《收回英租界》群雕。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政府北迁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经过英勇斗争,迫使英帝国主义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了协定,将汉口、九江英租界归还中国。
江汉关大楼是英国人设计建造的,曾是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的标志,如今是博物馆。从这里开始的江汉路至今还保留着不少英国商贸老建筑,不过已有了新用途。
江汉路上中国工商银行原来也是老英资银行。
原来的百年银行成了唱片博物馆。
肥肥虾庄。
江汉路步行街有许多金店,以各种形式搞促销。
有不少名牌店和知名老店。
步行街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服装店蹭“繁花”的热度。
有许多年轻人戴着各色假发,穿着创意服装,犹如在开化妆舞会。
我们住的酒店在鹦鹉洲长江大桥边,坐在早餐厅,就可欣赏大桥的雄姿。鹦鹉洲长江大桥2014年12月28日通车运营;全长3.42千米,主桥全长2.1千米;桥面为双向八车道城市快速路。
20日,我们沿大桥的步行道从汉阳走到了武昌,算是万里长江横跨。
在武昌下桥。
来到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
黄鹤楼本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1800年来,由于兵火频繁,黄鹤楼屡次被毁。光是在明朝和清朝五六百年间,黄鹤楼就被损毁了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其中,1868年是最后一次重建,也在十几年后的1884年被毁,只留下一个铜铸的楼顶。1985年重建黄鹤楼时,由于原址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被引桥占据,于是迁址到现在的蛇山顶,比原来的楼更宏伟。
1987年,重建的黄鹤楼获鲁班奖。
黄鹤楼内展出的清同治年黄鹤楼照片和模型。当时黄鹤楼是三层,如今的黄鹤楼有五层。
黄鹤楼大型瓷画。
游客在顶层“万里长江图”前留影。
黄鹤楼上。
在黄鹤楼俯瞰1957年竣工通车的第一座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清朝重建黄鹤楼的只剩下的铜顶。
重21吨的吉祥千禧钟,成为黄鹤楼景区的新景观。
唐崔颢的诗《黄鹤楼》。
铜像米芾拜石。
崔颢的《黄鹤楼》令李白折服,据传有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清初戏剧家孔尚任游黄鹤楼将其边上的小亭命名为搁笔亭,成为文人聚会唱和之所,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搁笔亭是1991年重建的,亭名由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
毛泽东词亭。
黄鹤楼诗碑廊。
据说是王羲之的书法。
黄鹤楼下园林。
在落梅轩观看楚韵歌舞表演。
从黄鹤楼前往晴川阁,没想到晴川阁公园和博物馆一样,周一不开门。我们就登上了附近的龟山公园。公园里的黄兴塑像。
在龟山公园看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桥头堡。
8月21日,我们前往网红打卡的古德寺。从网上图片看,古德寺建筑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寺庙,而是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堪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寺中天王殿弥勒佛。
天王塑像。
护法韦陀。
古德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钧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
大殿中的佛祖。
东南亚风格的玉观音亭。
接着去打卡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这里保留着许多老建筑。
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和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都在这条街上。
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
黎黄陂路上的巴公房子是年轻人拍照的热点。
汉口俄租界巡捕房旧址。
黎黄陂路街景。
下午,我们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有藏品24万余件(套),其中郧县人头古化石、石家河玉人像、崇阳商代铜鼓、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云梦睡虎地秦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为“十大镇馆之宝”,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居有重要地位。
越王勾践剑需排队参观。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尊盘。
博物馆中楚国八百年展览。
人甲胄。
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
明朝金锭。
彩绘凤纹石编磬。
错金云纹铜鉴缶。
金镶无色蓝宝石帽顶。
青花瑶台赏月图瓷盅。
博物馆珍藏太多,来不及细细观赏。
武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值得好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