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孩子的健康是我园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季节的更替和气温变化,结合我国既往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规律(4~7月为手足口病流行大高峰期,10~12月为流行小高峰),万恒幼儿园温馨提示大家,学龄前孩子正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易感人群,为了守护孩子的健康,我们要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病,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让我们一起了解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相关预防常识,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
★如在晨检时发现孩子口腔内有疑似疱疹性咽峡炎起疱等现象的,请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保健医及老师工作,将幼儿带到医院儿科就诊,如果孩子确诊,请居家隔离治疗,治愈之后方可进园。(要按疾控要求居家隔离两周,康复后持有效的康复证明才能回园)
★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不用过度担心,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形成合力,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一旦确诊为传染病,请第一时间告知老师,做好居家隔离,让孩子充分休息,清淡饮食,暂不入园。我园将加强对幼儿玩具、用具、餐具等清洗消毒工作,减少间接接触传播;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标准,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全力做好预防工作。让我们家园共筑坚固的夏季流行病防御城墙,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01.什么是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
- 为什么学龄前儿童是易感人群?
1.由于学龄前儿童本身免疫功能较常人要差,特别容易受到病毒,以及细菌的感染,所以儿童会容易得手足口病。
2.手足口病是儿童多发的一种病毒传染性疾病,很容易在聚集的场所发生,小孩生活的环境,比如在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一起共同学习、饮食、睡眠等环境,会导致病毒局部扩散,所以儿童会容易得手足口病。
3.学龄前儿童免疫功能比较差,经常不注意手部的卫生,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清洗病毒行为,所以会容易得手足口病。
- 手足口典型表现
发热,咽部疼痛,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都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发病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实际上是通过三种途径传播。一是通过粪口途径;二是通过接触传播;三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02.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 疱疹性咽峡炎表现、症状
口腔成簇的小水疱,易破,遗留大面积糜烂面常发于口腔后部,如软腭、悬雍垂、扁桃体等处部分伴发热自限性,病程大约7天。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儿童,多发于夏秋季,同一患儿可多次发生由不同类型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红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 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极强,传播源主要为患病的宝宝或成人,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唾液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水和食物,或吸入带病毒的飞沫也可致病。
03.如何区分手足口与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医疗人员,非常容易误诊误断。
- 相同点: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感染后,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
- 不同点:感染手足口病的孩子,除了口腔咽部和软腭有疱疹外,孩子的口唇、手和脚,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有透明小水泡,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04.家庭防治措施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卫生部有一个五句真经一定要落实: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