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前行,且学且思

天天快乐
创建于05-27
阅读 98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现代与经典的碰撞,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2024年5月24日至26日,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大咖云集,精彩纷呈。

首先是由郑毓信教授带来的讲座《数学教育教学的“大道理”》,郑毓信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讲述:

一、教育应有的样子。

二、教育应当牢记的两件事。

三、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词”

   是的,孩子应该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思辨的能力,无所不在的审美能力。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塑造,也是教师不断重塑自我的一个过程,“立足专业成长,不盲目追随潮流,始终坚持自己独立思考”,一起共勉

第一节观摩课是由林俊老师带来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练习课》。林老师从等底等高~~等积等底~~等积等高,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学的明白,学得轻松。

第二节课是由贲友林老师带来的《多边形的内角和》。 整堂课贲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小组讨论交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整节课轻松,自然,精彩。

由谈莹老师带来的《寻找“宝藏”》。

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很难掌握,但是谈莹老师将抽象的知识带到生活中,以“15分钟教育圈”寻找宝藏为例,让学生亲自走一走,让学生走的清楚,走的明白,真正的把数学融入生活。

强震球老师带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强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深深的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听课老师,强老师通过猜想——质疑——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展开教学,教法灵活。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深入。

徐斌老师带来的《数的认识》复习课 。徐老师的课让我触动很深,徐老师细致入微,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知识点,句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娓娓道来,润物有声,信息量虽大,但很有条理性,使零散的知识点连成线,连成面,连成体。非常值得学习。

25号上午第一节是由俞正强老师带来的观摩课《曹冲称象》。

俞老师从《曹冲称象》的一段视频入手,手握一支粉笔,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看到《曹冲称象》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你能找出曹冲称象的故事里最数学的东西吗?称象活动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哪个?这个最重要的数学的东西——“船”起了什么作用呢?“换”的窍门是什么?是谁把这种最数学的方法教给曹冲的呢?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的东西,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抽丝剥茧般地推导出了“转换”的数学思想。

25号上午第二节是由张齐华老师带来的观摩课《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如既往的,一张被笑称为“备课单”的“学习单”、15分钟的“组内共学”、收集问题、解决困惑、当堂检测。不同的是,在孩子们组内共学的那10分钟的时间,张老师邀请现场50名教师到台上亲临孩子们的共学过程。

在共学的过程中,小组长的组织、统领能力非常强,组内所有同学都“卷”入质疑、回答、讨论的深度学习模式。最终收集出孩子们自学、共学后,仍然没有解决掉的问题:数对要遵循什么规则?假如老师站的位置变了的话,数对会变吗?数对表示位置有什么优点?写数的时候,行数和列数能交换吗?在多维的交流互动中,化解孩子们的真实困惑;在质疑深化的过程中,学生深入了对数对的认识,体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价值所在

  25号下午第一节观摩课是由袁晓萍老师带来的《量出来的分数》

袁老师的这一课聚焦分数的度量意义设计学习活动,袁老师通过“用分数尺度量物体长度”的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构建“初探—深探—自探的”操作流程,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悟了分数意义和整数、小数意义的内在一致性,即都是计数单位的累计和细分。

25号下午的第二节观摩课是由徐长青老师带来的《折线统计图》。

徐老师用幽默的话语,丰富的肢体语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从统计表到条形统计图再到折线统计图的认知建构,增强数据意识,渗透爱国教育。综观整节课,在大数据时代的环境背景下,徐老师抓住了统计教学的灵魂,通过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在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化辨析中深刻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对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中充分发挥了统计图的多种功能,从而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结构化建构学习能力,发展了数据意识。

吴正宪老师带来的观摩课《周长的认识》。

这节课通过观察正方形,三角形开始:

(1)摸一摸“面”与“边”,从而感知“面”与“周”的存在;

(2)比一比,感知“面”与“周”的区别;在学生发现“面就是表面,周就是旁边”,“周包围着面”后,继续引导学生摸一摸“面”、指一指“周”,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量一量,感知“周长”的概念及本质;通过用尺规作图精准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进而让学生体会线段的有限可加性,尺规作图的必要性和严谨性,从中总结出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26号上午第一节观摩课是由罗鸣亮老师带来的《认识图形》。

课堂上罗老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在一次次合作与争辩中接近真相,通过直观认识不同图形,说出图形的共性,理解共性与图形命名的关系,将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让思维在课堂上迸发与碰撞。课堂上舌战群儒的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是探究性的对话,理越辩越明,罗老师尊重学生的思想,反驳质疑,解释佐证,思维交织,碰撞成趣,知识自然生成。

张冬梅老师带来的《射线、直线、角》。

张老师借助一把激光测距仪,给予学生学习与思考、展示与表达、补充与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理解数的基础上体会直线的存在价值,感受数学的简洁性和唯一性。在张老师生动语言的引导下,学生实现了有限到无限的突破。通过理性思考、科学探索,体会研究方法,凸显直线的本质特色。带领学生们寻根究底,理清图形间的关系。

26号上午第三节是由刘德武老师带来的观摩课《认识100以内的数》。

刘老师78岁高龄依然能在课堂上发光发热,尤其是设计的一系列有趣的习题,让孩子能在游戏中明白“数,是有图形的”;“数,是有组成的”;“数,是有大小的”;“数,是可以计算的”,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数感与数学思维,真正实现了知识搭台,思维唱戏。

带着感恩,带着收获,带着力量,也带着不舍,结束了3天的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永远不会停下勇于实践勇于追求的脚步,我相信,在追寻理想课堂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

阅读 98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