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弘扬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牢记党的嘱托,明确肩负使命,激发乐学热情,左拔镇九年制学校特开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故事演讲活动展播,在校园内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讲述生动故事中领悟党的创新理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左九学子的风采吧!
本期是来自四年级的赖珊珊同学带领我们走进那段艰苦岁月。
1979年1月刘伯坚烈士的后代刘虎生刘豹生等行,前往福建省连城县庙前公社芷溪村探访他们的三弟刘熊生。当来到黄家门前见到熊生时,兄弟仁抱成一团,热泪盈眶。 少顷,进到屋内,激动的情绪稳定后,熊生从衣柜中拿出一个小的纸包。当着众人小心翼翼地拆开了层又一 层包装纸, 最后露出一张巴掌大小,褪了色的红纸条。大家争相近前细看,红纸条上是用毛笔竖写的几行娟秀的行书字体。文日:“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抚养成人,长大后在黄家承先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恩不可忘,仍要继续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
母王叔振字
公历一九三一年四月十六日
写于闽西芷溪
红纸条下有骑缝线,中有“承先启后”四字对破而开,当为一式两份。这篇文字俗称“抱约”,这是将自己的子女送与别人抚养的一 种约定。这份“抱约“非比一般,它是件寓意深远而又珍费的革命文物。它步们珍贵,故事得从头说起....
1930年秋,王权振的爱人刘伯坚从苏联学习回国到上海后党中央即派他们夫妇俩到江西中央苏区工作。到达红都瑞金后.刘伯坚先后担任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等职,王叔振则在中央政府机关工作。
1931年起,国民党军大肆“围剿”中央苏区。在这艰苦而又残酷的战斗环境中,他们俩不但有了虎生、豹生两个儿子,而且王叔振又怀孕在身。此前,在上海时已将长子虎生寄养在西安的舅父家。组织上为考虑王叔振的生育安全,暂将豹生留在刘伯坚身边,而王叔振则送往苏区的后方闽西芷溪乡,一方面让她协助乡苏维埃开展妇女工作,另一方面则待产。王叔振到达芷溪后,住在乡苏维埃主席家中。乡主席姓黄,其妻邱满菊。王叔振在此工作后,干群关系甚好,尤与邱满菊更为亲密,如同姐妹一般。
是年3月间,王叔振在黄家生下第三个儿子,取名熊生。满月后,王叔振决心重返红都工作,为不被孩子拖累,便将熊生托与黄家为子。黄氏夫妻很高兴,遂按当地习俗,王叔振写下了这份亲笔“抱约”。
这天,早饭后,王叔振即将离开芷溪乡返回瑞金。临走时,她再一次敞开怀,将奶头塞进小儿的口中。望着那张小嘴急切的样子,王叔振双眼早已蓄满的泪水吧嗒、吧嗒落到婴儿的唇边,泪水与乳汁交融。她强忍痛楚,抹去泪水,轻轻地抱起孩子,缓缓地走出内屋,将手中的襁褓托给黄氏夫妇,哽咽看说道:“黄主席.邱大姐,熊儿就拜托你们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只希望我儿能健康地成长。”说看便从口袋里拿出那张“抱约”的纸条轻轻地放人襁褓内。
王叔振吻了一下刚满月的儿子。仿佛知道脱离母亲怀抱似的,小儿突然咧开小嘴哇哇大哭。听着稚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王叔振心中犹如刀绞,睁着一双通红的眼睛,咬紧牙关跨上战马,转身离去。这般骨肉分离之痛,只有坚定的革命者才能忍受。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王叔振留了下来。后党组织派王叔振潜往上海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但行至闽西山区即遭敌军围困,1935年3月在辗转战斗中不幸牺牲。从此,虎生、豹生、熊生三兄弟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生母亲。
新中国成立后,党没有忘记革命烈士的下一代,先后派员找到了“虎”“豹”“熊”三兄弟。后来,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继承父母的革命遗愿,为建设新中国,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大业,努力地工作着。
赖珊珊同学带来的故事触人心弦,让人由衷的为前人的革命决心潸然泪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我们的孩子会继续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素材:罗飞
编辑:孔超
责编:曹河龙
审核: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