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经典——南京之行
在这个现代与经典交织的城市
在这个现代与经典交错的会场
在这个现代与经典交响的课堂;
思想上的守正创新,
理念上的革故鼎新,
教学上的推陈出新;
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次冲击,更是一次洗礼。
郑教授做了题为《数学教育教学的“大道理”》的报告,建议我们教师既应切实立足日常工作,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也应有宽阔的视野、更高的追求,真正做好“以大驭小”、“小中见大”,包括通过这一途径真正地活出滋味,活出精彩。还指出教师应立足专业成长,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关于数学教学的关键词:
1.“引”和“思”,教师要有必要示范与评论;
2. “深”,长时间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3. “放”,恰当地放慢节奏。
林俊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练习课)》。林老师从习题出发,构建习题间的关联,进行整合改编,归纳出圆柱和圆锥的三类基本关系模型中,“等底等高”“等积等底”与“等积等高”。教学内容由无序变得有序,教学效率由低效变得高效,而学生由知识的学习走向素养的培养。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多边形的内角和》。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将学生散乱无序的思绪想法,逐条归类解决,让学生在一步步中加深了对于多边形内角和的认识,不仅仅是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
谈莹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寻找“宝藏”——探秘“15分钟教育圈”》。本堂课是综合实践课,利用学校附近的人文场所,构造出一个15分钟教育圈,从开始老师出示线索找宝藏,到之后学生出示线索让其他同学找宝藏。充分调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
强震球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本堂课设计新颖有趣,语言幽默风趣,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测-质疑-操作-探究-结论一系列活动,逐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收获满满。
徐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数的认识(总复习)》,课堂开始通过视频呈现“苏州园林之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其中的“数”,从数的“分类”、“价值”、“意义”三方面系统的复习了”数的认识“。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曹冲称象》,整堂课俞老师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故事中关于数学的东西,层层深入,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明白了船的重要作用,更是进一步明白“转换”的数学思想。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通过组内共学,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收集整理归纳,让学生在一步步中加深了对于数对的理解。让我们明白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教师又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去把握课堂。
袁晓萍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认识分数》,通过“用分数尺量物体长度”的三个活动,引导学生明白“数是数出来的”,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引申到小数和整数,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本节课徐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去画折线统计图,而是更多的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经历修正——重构——迁移三个环节,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结构化建构学习能力,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周长的认识》,通过触摸、思考、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对几何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明白了周长这一抽象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并超前的引出圆规这一工具,让学生明晰测量的四要素。
罗鸣亮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认识图形》,罗老师幽默的语言,亲和的态度放手让学生探索的态度,吸引着孩子们整节课都在思考探究。让学生在困惑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有所收获。
张冬梅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射线、直线和角》,在张老师生动语言的引导下,学生实现了有限到无限的突破。通过理性思考、科学探索,体会研究方法,凸显直线的本质特色。带领学生们寻根究底,理清图形间的关系。
刘德武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认识100以内的数》,刘老师78岁高龄依然能在课堂上发光发热,尤其是设计的一系列有趣的习题,让孩子能在游戏中明白“数,是有图形的”“数,是有组成的”“数,是有大小的”“数,是可以计算的”,真正实现了知识搭台,思维唱戏。
听课笔记
心得体会
以智启思,以学促教
——-记第三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于丛丽
五月的南京热情似火,数学学科一行四人共赴这场视听盛宴,三天时间十三节观摩课,十余场微讲座,处处都在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为中心理念,以教师的退促学生的进,以学生的学替教师的教。刘德武,吴正宪,俞正强,张齐华,徐长青,强震球等国家级名师或幽默风趣,或安静平和,或娓娓道来;所带来的每节课都各具特色,别具一格,在灵活多变的课堂上,看到的是作为教育人永远不变的初心。各位大师也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更新理念,转变方法,以智学启思考,以学习促教学,才能不断坚守住作为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回首三天的学习,收获颇丰,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简略梳理,促己前行。
一、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这八个字,在活动最后一天,最后一节刘德武老师的课堂上彻底具象话,一说到公开课,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三四年级的内容来展示,原因是一二年级孩子是习惯养成期,课堂组织难控制,五六年级又到了青春前期,比较自我,上课反应不积极,达不到效果等等;直到今天,一个78岁的老人和一群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起进行展示,课堂上孩子们和这位比他们年长70岁的老小孩儿,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刘老师丰富的评价,把每个孩子看在眼里,夸在心里极具代入感,仿佛在台下的我们也被拉到了课堂上,期待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老师一句真真切切地夸赞。他在用他的课堂告诉我们,好孩子一定是夸出来的,而这种夸赞一定出自一位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好老师。
二、理念在前,行动在后
在三天的观摩活动中,所有专家教师都在给我们传递新课标理念的践行与实践,想要促使教育教学的不断提升,一定是作为教育者要在思想上率先转变,才能在行动上有所变革,自古至今,历史或个人任何一次成功的变革在初始阶段一定是艰难的,作为一线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打破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程序,突破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定是不容易的,但是这条不容易的道路上,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坚定改变的思想,在此之后,通过前人和名师的引领和指导,努力在实践和行动过程中有所突破。
三、观课有感
(一)林俊老师《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练习课)》
1.关于教材
(1)深读教材:读懂教材每一道练习的编写意图,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读出教材背后对于提升学生素养的真正含义;
(2)创编教材:教材是根,教材是本,通过深度解读教材,联系学生学情,创意使用教材,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寻找基于学生学情,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真练习。
2.关于构建知识体系,连点成线
(1)圆柱及圆锥:基础知识,涉及题型分散,计算量大,等积变形知识难突破等;在本课中林老师利用数形结合,讲练思相结合的方式分析:
等积等底,高的关系;等底等高,体积的关系;等积等高,底面积的关系;带领学生整合知识,构建模型,合情推理,提升思维,高效学习。
(2)相关图形与几何复习:此类课型,可用于日常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复习或练习课的推广,如:平面图形,正方体和长方体等
3.关于练习课及复习课的教学思考
(1)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非简单的知识点串讲;
(2)重视学生思维训练,素养提升,而非难题,易错题的处理;
(3)重视知识梳理的方法,而非单纯零散的知识点梳理;
(4)努力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低效走向高效
(二)俞正强老师《曹冲称象》
1.从方法到思想的提升
等量代换,等积变形,等式变形等都是转换的具体方法,转化思想的渗透在曹冲称象这节课中带领学生从理解称不了的大象通过船转化成称的了的石头;提升到称不了的东西到称的了的东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化成解决的了的问题,明确转化思想的意义;清楚转化过程中方法所在,明确转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2.学科整合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学科融合,素材选择是关键,素材就像一块未染的布,依据不同的学科立意,定位素材的发展方向,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
3.发散思维
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的船?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变与转化。使学生清楚数学即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四、写在最后
三天的沉浸式学习,也是能静下心来结合教育一线实际情况,思考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有效开展,促使教育质量再提升的良机,思考过后,教师成长依然排在了首位,扎实做好日常教研,认真组织并参与每次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全体教师学习内驱力等等,而在此之前规范的教学秩序,明确的教师职责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不管是作为一线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都深感责任重大,未来之路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守正创新,尽自己所能为教育质量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任务驱动真学习,问题引领深思考
—张怡晨
从24号上午郑毓信教授“数学教育教学的“大道理””这第一场报告开始,就让我再一次对成为一位数学老师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即数学教师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地位。那么教师的“教”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尽管之前听过大大小小的培训,但总感觉不够“入木三分”。但在这次全国小数人的集会上,在众多特级教师的“现场观摩课”上,我见识到了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很“高级”的数学“思维”课,觉得特别过瘾。
最令我回味无穷的一节课便是俞正强老师的《曹冲称象》。这节课就像“文火煲靓汤”一样,不慌不忙通过各种提问,如“曹冲称象中哪一个东西最重要”、“船这么重要,它起什么作用”、“曹冲是怎么利用船的”等,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探讨、发现”这个故事里重要的一环:船,当说出“等量代换”这个专业名词但不解其深意的小男生,最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把“不可称的大象”换成“质量相等可称的石头”时,当学生们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变成“能解决了的事情”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至此已成。因为时间关系最后“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船?”没能在课堂上讨论,但我相信这节课对孩子们的影响一定很大,因为他们知道了数学学的是“本领”,这将会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任务驱动真学习,问题引领深思考”,在教学中,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从而学会思考。除了必要的自主学习,还须在合作探究中产生疑惑,解决疑惑,最终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榜样力量 追光前行
——吕琳琳
5月24日—26日我参加了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十分有幸见到了各位只在书中或者大家口中传说的小数大神们,他们的课形式各异,个人风格鲜明,一场场生动而真实的观摩课,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内心颇受感动。我想行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感受。
一、打破砂锅问到底。大师们用一个主问题将整节课串起来,一节课可能也就一到两个关键问题,但是环环相扣,一以贯之。其次,在与学生互动发言的过程中,擅长追问,经常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思考的过程超过了课程本身的内容,达到了一位名师大家课堂该有的深度。总而言之,在名师课堂,深度比广度更重要。不会像日常赛课一样花样百出,但是其思考的深度是我们普通教师达不到的。
二、小组合作,培养生生互助学习的习惯。张齐华老师、贲友林老师、罗鸣亮老师都是这样的模式,孩子们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同时展开激烈讨论辩驳再讨论,使孩子们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孩子们敢于质疑,会学习的习惯,是真正在教孩子们本领,我想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三、独立思考,专业成长。观摩不是复制,是为了更好地独行。身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应该思考教育应有的样子应为何样,也需要不断地让自己学习,越来越感受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教育应能让学生和教师的眼里皆有光。要学习的太多太多…教与研携手,学与思并肩,今后要不断学习,努力积淀数学教学素养,教育之路继续加油。
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名师大家,但是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示范榜样,让我们认识到了课堂原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墨守常规的,还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更多的形式。
教师成长路上,让我想到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心中有爱 眼中有光
——闫腾旭
非常开心与幸运能参加第35届现代与经典5月24-26日为期两天半的南京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此次南京之行,收获满满。虽在归途,但我依旧深陷于名师大咖精彩的课堂呈现与他们毫不藏私的教学理念分享中。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教学是浅薄的,将学科素养培养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数学的思维方式。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能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老师们精彩的课堂展示丰富多彩,有新知传授类型,有练习课,有学科整合思维培养课,有综合实践课,也有知识体系梳理课。俞正强老师的《曹冲称象》给我印象颇深,他带着孩子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这个故事,一步一步挖掘里面藏着的数学信息,从浅层的等量代换方法,逐步上升至转化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想将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化为解决的了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利用了转化呢?这节课传递的价值太高了。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浅层的知识,那太浅显了,我们想让孩子拥有学习的能力,拥有数学的思考方式,可以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遇到的问题。
贲友林老师的授课与课后分享也深深触动我心,多声是开始,对话是关键,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让学生在想法关练上建构自己的认知。罗鸣亮老师让我看到了在课堂上我们其实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吴宗宪老师和刘德武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对于教育我们该有怎样的坚持。他们像是灯塔给我指引着方向,应该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
做个心中有大爱的老师,做个心中始终有学生的老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容纳学生的多样性,允许课堂多种声音。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眼里丢掉光!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远。
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美好的开始;
每一次培训,都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每一次启程,都将跨越新的成长之阶。
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会将学习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所学的内容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力争让培训硕果在教学活动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