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最美好的课堂声音(二)——“千课万人”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专题研讨观摩会

     

       钱塘雨美,西湖茶醉,你我相约人间天堂,千课荟萃万人共享。

      2024年5月24日至26日,在罗彦林副校长的带队下,我们一行4人来到美丽的杭州西湖河畔,参加“千课万人”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专题研讨观摩会,共同奔赴教育盛宴,一起吸收名课精髓。

       大单元之“大”

      何谓“大”?大,《说文》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人生天地间,磊落做人,才能配得起一个“大”字,其可有极限?何谓“单元”?数学当中,应为某一关联的结构化、系统化、主题化、领域化的知识体系。

      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名师之“名”

     名师的与众不同,铸就名师之“名”。其“名”在于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巨人的“眼光”看待每一节课在大单元架构中的作用和地位,用巨人的“手掌”把握教与学的“度”;其“名”在于对课堂的精巧设计,环环相扣,层层叠浪,精妙绝伦;其“名”在于对生成的精准把控,善于在茫茫黑暗中捕捉火星, 哪怕一星半点,都能在有效引导下让他它变成熊熊燃烧的大火。

       名师之“精”

      名师课堂教学设计贵在“精”。精准: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设置具体、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直击知识生长点;精细:以具体探究问题和学习任务进行驱动,前置活动要求,后置开放性练习,在“教”“学”“评”中达成目标;精巧:注重情景创设,让数学在生活中“自然流淌”,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练习都是“小小心思”,“看似无痕,实则心中有数”。


(一)大单元中探究图形运动

       姚波老师执教“轴对称”

       於久益老师执教“平移2.0”

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图形的旋转”

     

     在大单元概念的引领下,姚波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培养发展了空间观念,让学生更宏观的理解数学知识的脉络与架构。

      於老师的《平移》一课,基于学生视角,进行了课前诊断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平移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基于思维认知的逻辑结构,基于学生的经验,从困惑、问题切入,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向学生"借智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平移的特征,开展对平移运动本质属性的学习。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图形的旋转”一课,让我看到了"互相残杀"的学生课堂,看到了“点兵点将点到谁就是谁”的提问学生方式,看到了"学生慌,老师不乱"的课堂,看到了一节给课堂插上想象翅膀的课堂。

      在张齐华的讲座“学生提问——给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中,张老师倡导“社会化项目式学习”,寄希望于通过学习场景的重塑、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评价的重置,在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使其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技能等维度也获得发展。这既是对学校教育功能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一次学科化探索。

(二)大单元中拓展图形认识

胡卿燕老师执教“长方形的周长”

朱元华老师执教“长方形的面积”

孔慰老师执教“设计动物小别墅”

      胡卿燕老师的“长方形的周长”一课,借助尺规作图,理解周长的意义。加深周长的本质,形成一维到二维的转化。借助活动操作,积累活动经验,形成多种方法的理解,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是进行累加,促进对周长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具体与抽象之间建立联系,建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比较。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多种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边线长度之和。

     朱元华老师执教的“长方形的面积”一课,通过课堂前期检聚焦公式说理,通过实践活动突出一维到二维的二维到一维到转化过程。面积的学习是二维空间的开始。积累探索面积活动的经验。体验教学的一致性。

     孔慰老师执教的“设计动物小别墅”一课,周长和面积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于是她提出了让周长和面积“和平相处”的观点。通过4个“直”:直面误区,直接碰撞,直言体悟,直觉提升。让学生辨析周长越长面积会越长吗?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会怎样变?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周长会怎样变?更多的是让学生先想后画,在脑子里先有空间观念,厘清周长和面积概念关系的区别,才能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素养。

      特级教师唐家斌的讲座,提出了单元的整体设计,不一定要去重新设计单元!关键是用整体的眼光去教学有关联的内容,促成学生形成新的知识整体:知识块、知识链、知识网。

(三)大单元中深化小数应用

郁红老师执教“小数除法”

邵爱珠老师执教“小数除法的生活应用”

     郁红老师的“小数除法”一课中,郁老师以二年级表内除法为切入口,如何把有余数除法中的余数在竖式中继续往下除为核心任务,逐步让学生明白:把余下的1转化成更小的计数单位继续均分,从而理解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算理一致性。通过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以算理理解促进竖式意义建构,掌握计算方法。

     浙江省特级教师邵爱珠老师的“小数除法的生活应用”一课,邵老师以编题为主线,将教学置于“解决真实问题”的大背景中,通过编题、辨析,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让学生体会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对计算所得的商进行合理取舍,将求准确数、求商的近似数、进一法和去尾法进行整体设计,提高学生基于问题分析需求,灵活选择对策的能力。


     在浙江教研员团队的“互动聊课”中,让我认识到大单元教学应基于真实学情,重组学习内容,才能展现真正意义的数学学习。通过大单元教学,将知识进行结构化整合,构建主题内容的框架,实现“少而精”的目标,才能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天的观摩学习,虽劳累但充实,亲临现场活动,不仅领略到名家们的课堂风采,感受他们对“大单元教学”的充分理解和完美诠释。重要的是感受到众多教育人对教育的信仰,对数学课堂研究的痴迷,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我们的前行,我们将一如既往,一路探寻,一路生长!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