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主题:《7.2.1 乙烯》
授课班级:高一1班
授课时间:2024.5.16早上第三节
授课地点:综合楼二楼录播教室
一、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照本宣科,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2.不重视教材的使用,忽略知识潜在的逻辑性;
3.教师给出结论,缺乏问题的驱动,无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思想和创新点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即通过接受教育,培养主动的建构知识、有效的迁移知识及真实的运用和批判知识的深度学习能力。
1.倡导问题导向,鼓励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深度教学的突出表现;
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相结合,预测乙烯化学性质。学生动手建模,搭建乙烯的球棍模型,设置问题,让学生宏观辨识乙烯与乙烷结构的相似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观探析,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四、教学环节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环节二 温故知新
环节三 认识乙烯的物理性质、组成及结构
环节四 探究乙烯的化学性质
环节五 乙烯的用途
五、课堂教学
1.分组从乙烷的球棍模型搭建乙烯的球棍模型,丙烷→丙烯。
2.分析新模型的碳原子成键方式,质疑新模型还属于烷烃,引入新的有机物类别:烯烃。
3.模拟加成反应
4.学生用结构式板演加成反应,再用结构简式书写,强调有机反应书写的重点。
5.学生分组学习、交流
6.教师听课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化学学科本质,展示学生独特魅力,激发学生深度思维,提高学生学科能力,进行深度化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中的驱动性问题既要与核心知识、关键能力紧密融合,还要充分运用思想方法,探讨分析议题中的科学问题。譬如,探讨乙烯化学性质时,设置问题:对比乙烷,根据信息,预测乙烯有什么化学性质?其预测依据是什么?探讨乙烯的氧化反应时,分别进行了燃烧和通入高锰酸钾溶液实验探究,设置问题:乙烯燃烧现象和烷烃有何不同?为何不同?乙烯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结合烷烃,说明乙烯中碳碳双键的活泼性如何?什么因素引起的?(碳碳双键让乙烯的含碳量增加,化学性质活泼)
乙烯与溴的加成是学生学习加成反应的“启蒙”反应,如何认识加成反应,如何与取代反应进行区分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开展实验探究能进行疑难辨析,使加成反应更立体、直观、具有可视性。通过对乙烯与溴反应类型、加聚反应的模型演示,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加成反应的特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本节由乙烷推乙烯性质,由乙烯与乙烷不同,碳碳双键决定了乙烯有比乙烷更活泼的化学性质,再用实验事实反证乙烯的化学性质更活泼,充分展示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