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童”行   科学共护—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

西安莲湖金宝幼儿园
创建于05-24
阅读 35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期,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高发,尤其是“六一”前后,为了让家长对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下面一起来学习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吧!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具有较强传染性。每年4-9月是高发期,6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

传播途径

以呼吸道传播和消化道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主要症状

1.潜伏期:约3-5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有传染性。

2.前驱期:1-2天,突发高烧38-40℃,可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泡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注意: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预防措施

1.经常开窗通风。

2.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一些润肺汁水。

3.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4.一旦发现传染病情况,请及时就医。

别误当感冒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家长对此了解也不太多,因此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充血性红点,继之小泡,再接着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反复发热、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手足、口咽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常伴有口痛、咳嗽、流涕、厌食、低热等症状,多数症状较轻,愈后良好,患儿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每年4-7月、9-11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传播途径

1.通过粪、口(食物、饮水等)。

2.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3.日常接触(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等)。

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流涎、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

      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预防措施

1.少扎堆    

      手足口病高发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居家也要常通风,勤晒衣被。

2.早种疫苗

      学龄前期的孩子建议尽早接种EV71疫苗,减少重症和死亡率。

3.早就医

      如果在孩子出现持续发烧不退,手心、足掌心、口腔黏膜及臀部处发现疱疹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确诊后要及时通知幼儿园老师,早请假,避免交叉感染。

4.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污染源后都要及时、正确、有效的洗手,这也是最经济便捷,可直接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5.勤消毒

      对儿童的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勤清洗消毒,对此我们幼儿园对幼儿玩具及设施都会及时且系统性的进行消毒,坚决不给病毒寄宿的机会。

6.勤锻炼

      除幼儿园户外运动外,也请家长积极引导幼儿勤锻炼,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力,从自身抵抗病毒传染。

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目前,针对手足口病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家长要做好护理工作。手足口病虽然会多次复发,但普遍可自我痊愈,家长也不要太恐慌。只要严格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勤锻炼,少扎堆聚集,早到正规医院接种疫苗等预防工作。

      如发现不适,要早确诊,早治疗,早隔离,早和幼儿园请假即可。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温馨提示

幼儿园每日进行晨、午检,发现疑似传染病时,及时请家长接回,去医院就诊并开具诊断证明、居家休息的措施,对幼儿所用的物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幼儿如有传染病症状,必须立即隔离,及时送医院检查治疗,康复后带痊愈证明才能入园上学。

为了全园小朋友的健康安全,请家长们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西安莲湖金宝幼儿园保健部

                               2024年5月24日

阅读 35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