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落地开花 收获满载而归———乐平市第九小学教师赴南京参加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乐平九小徐鸿杏
创建于05-24
阅读 139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六朝古都,梧桐满城。五月金陵,美不胜收!

        5月24日至26日,乐平市第九小学的六位老师共赴南京参加了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遇见名师,遇见经典,遇见成长!

        吴正宪老师与儿童的课堂简单、深刻、朴实、自然。儿童在这里经历了对几何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学习在这里真正发生。这节课通过观察正方形,三角形开始:摸一摸“面”与“边”,从而感知“面”与“周”的存在;比一比,感知“面”与“周”的区别;在学生发现“面就是表面,周就是旁边”,“周包围着面”后,继续引导学生摸一摸“面”、指一指“周”,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量一量,感知“周长”的概念及本质;通过用尺规作图精准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进而让学生体会线段的有限可加性,尺规作图的必要性和严谨性,从中总结出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张齐华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数对确定位置》。一如既往的,一张被笑称为“备课单”的“学习单”、10分钟的“组内共学”、收集问题、解决困惑、当堂检测。不同的是,在孩子们组内共学的那10分钟的时间,张老师邀请现场50名教师到台上亲临孩子们的共学过程。

     在共学的过程中,小组长的组织、统领能力非常强,组内所有同学都“卷”入质疑、回答、讨论的深度学习模式。最终收集出孩子们自学、共学后,仍然没有解决掉的问题:数对要遵循什么规则?假如老师站的位置变了的话,数对会变吗?数对表示位置有什么优点?写数的时候,行数和列数能交换吗?在多维的交流互动中,化解孩子们的真实困惑;在质疑深化的过程中,学生深入了对数对的认识,体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价值所在。

         刘德武老师的课设计了七个数学思维活动:“会排队的花朵真好看”、“比10小的数很厉害”、“看一堆数 说一个数”、“我们还能活多少年”、“大家都来捉害虫”、“水果组合比大小”、“最后这道难题怎么算”,七个活动使得孩子们的思维拾级而上、步步深入。孩子们加深了对数的认识,逐步理解:数是有图形的,数是有组成的,数是有大小的,数是可以计算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数学能力,形成数学学科素养。

         刘老师在报告中提出课堂练习的三维目标有知识性基础目标、思维性发展目标和情感性动力目标,课程设计可展现开发性结构与封闭性结构,开发性结构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创造的空间;展现逆向性思维与顺向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具有更高的思维价值;展现思维深度与知识宽度,单元间的整合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例如小数加减法的练习,可以和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刘老师的报告通俗易懂,却饱含着理论的厚重;所举实例,道是家常,却饱含“盛意”。

       俞正强老师的观摩课《曹冲称象》中,一段《曹冲称象》的视频、手握一支粉笔,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看到《曹冲称象》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你能找出曹冲称象的故事里最数学的东西吗?称象活动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哪个?这个最重要的数学的东西——“船”起了什么作用呢?“换”的窍门是什么?是谁把这种最数学的方法教给曹冲的呢?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的东西,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抽丝剥茧般地推导出了“转换”的数学思想。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整堂课贲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小组讨论交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整节课轻松,自然,精彩。

        徐长青老师在为我们呈现了观摩课《折线统计图》,他用幽默的话语,丰富的肢体语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从统计表到条形统计图再到折线统计图的认知建构,增强数据意识,渗透爱国教育。

       纵观整节课,在大数据时代的环境背景下,徐老师抓住了统计教学的灵魂,通过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在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化辨析中深刻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对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中充分发挥了统计图的多种功能,从而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结构化建构学习能力,发展了数据意识。

      罗鸣亮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认识图形》,罗老师幽默的语言,亲和的态度放手让学生探索的态度,吸引着孩子们整节课都在思考探究。让学生在困惑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有所收获。课后分享时,罗老师结合北师大版《四边形的分类》和新课标的第28个例题中对四边形的认识的安排,提出了自己这节课的见解。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们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四人小组经过探究式的交流对话,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图形,从而形成学生们的几何直观。罗老师说: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在不断的思考、碰撞和反驳中慢慢积累经验,从而形成素养。老师要解放“自己”,把课堂“依教”变成“靠学”;从学生视角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完成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强震球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本堂课设计新颖有趣,语言幽默风趣,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测-质疑-操作-探究-结论一系列活动,逐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收获满满。

        张冬梅老师用带来的“神器”激光测距仪带学生进入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研究,让学生在尽情的想像中实现有限到无限的突破。在画出光线的样子后,孩子们上台说出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对射线“有始无终”的特点的认识;“两点间的距离”的教学中,从“价值”出发,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懂得要得出一个数学结论的科学的过程,懂得要得出一个数学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式,并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理性的精神。整节课上,孩子们沉浸在课堂中,老师们听的意犹未尽,充分体现其“亲和数学”的教学风格。

        林俊老师《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练习课,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想象、计算、比较、质疑、推理等数学活动,不仅通过多元表征使学生对有关结论理解通透,而且运用公式进行数学推理,使学生对结论本身更加笃信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求真品格和理性精神。

      《量出来的分数》一课聚焦分数的度量意义设计学习活动,袁老师通过“用分数尺度量物体长度”的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构建“初探—深探—自探的”操作流程,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悟了分数意义和整数、小数意义的内在一致性,即都是计数单位的累计和细分。

     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教师要基于学情精心设计生动丰富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去操作、去体验、去感受;以“感”触“悟”,鼓励学生在自身学习中找到个体经验与数学本质的联结点,形成自己的数学理解,让高质量的学科实践真正发生。

路漫漫兮,学无止境

      名师优质课精彩呈现,专家授课生动有趣,老师们听得兴致盎然,每位教师认真观摩、细致记录。

       每天的观摩课后,老师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专家互动交流,对专家们精彩的课堂及分享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思考。

        历时三天的学习活动,我们不仅目睹了名师的精彩课堂和个人魅力,还细细聆听了有关专家对小学数学多视角的阐释,真正享受了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观名家课堂,悟教育本真”。纵观名师的课堂,无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汲取名家之精华,融入自身的思想,希望不久后也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开出最璀璨之花!

撰稿:徐鸿杏

主编:杨有保

一审:朱美玲

二审:唐秋兰

三审:周   琳

阅读 13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