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则明,明则知得失;“导”则行,行则必致远。芬芳五月,春未尽,夏初临,春末落英缤纷,浅夏蝶舞絮飞,风含情,水含笑……为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5月23日上午,海港区教师发展中心一行七人走进区教师研修发展共同体第七片区浅水营小学,通过对学校教学工作集中视导,推进片区教师研修工作展开。第七片区教师研修共同体各校相关学科教师一同参与此次主题教学集体视导活动。视导组各学科教研员通过随堂听课、研讨交流等方式,近距离、多维度地对我校课堂教学实际、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把脉问诊”。
本次集体视导采取分组听课的形式,视导组成员听取了我校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音乐共六节展示课。教研员们听教学、看学生、观教态;她们看课堂环节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课堂效果的呈现;她们听教师的语言表述、精讲点拨;她们记课堂的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及存在的问题。她们聚焦于各学科课堂阵地,旨在通过实地观摩,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直观了解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节节充满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的课例,充分彰显了浅水营小学教师对新课标、新课堂的个性理解和不懈追求。
绘声绘色,韵味无穷——语文课
高德欣老师讲授的《杨氏之子》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高老师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让孩子们读通古文,感知智慧;读懂大意,探寻智慧;品读人物,体悟智慧;吟诵古文,回味智慧。在读的过程中也做到了读思议相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听课老师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们一致认为这节课高老师重视朗读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读、形式多样读、正音读、停顿读、去标点读、合作读,直至最后的熟读成成诵,一步一个台阶,培养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特色的能力,从而为理解文本做好了铺垫。
海港区教师发展中心田雅秀主任对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详细指导。田主任肯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精心,教学问题明确,教学评价新颖,学生兴趣浓厚,是一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是一节味道浓厚的语文课。田主任也对本节课提出了改进建议,老师还是要再放手一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上多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间,要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让孩子先去做,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让孩子主动去学习;而且田主任指出文言文的教学要尽可能地把背诵课文的任务留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在课上去背诵,在“双减”的背景下,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田主任也提到小古文的教学可以在课上围绕单元主题或是本节课的主题再拓展一篇文章,让孩子用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去阅读,去理解,去说一说。
教研员杨静老师也对高老师这节课进行了评价和指导。杨老师指出:“小学学习文言文就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文言语感和古人智慧的渗透,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本节课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大量地读,读出生气,读出感受,读出“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最终实现“与我为化”。同时杨老师也指出课上还是要再大胆一些,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去发现,多去思考,多去分析,多去解决,让学生先自己去学。杨老师还谈到,课堂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磕磕绊绊,课堂上一定要看到孩子成长的足迹,听到孩子成长的声音。
循循善诱,妙趣横生——数学课
王旭阳老师讲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王老师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更具体也更自然地学习数学。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听课老师一致认为王老师这节课生动有趣,从整数分数入手,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从实际生活出发,自然引出小数,老师并没有把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线段,长度单位模型,通过几何直观数轴的呈现,来一步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对应关系。而且在练习环节,老师能正视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交流,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研员王凤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价。整节课很完整、流畅,可以看出王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课堂组织能力很强,而且注重夯实基础,设置了足够的练习,是一节不错的数学课。同时对本节课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在理解小数含义时,可用画一画、圈一圈等多样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可以再适当放手一些,很多东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教师要相信学生;在利用长度模型和人民币模型理解小数含义后,在课堂最后可以适当提升,抽象出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寓教于乐,精彩纷呈——道德与法治课
韩静怡老师讲授的是第七课《多元文化 多样美丽》的第二课时《多彩的世界文化》,重点让学生了解多彩世界的舞蹈文化、礼仪文化和建筑文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认同自己文化的同时,应该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舞蹈文化,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建筑让学生知道世界各地的建筑也存在差异,通过表演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最终引导学生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要求同存异。
听课老师一致表示在这节课中收获了很多。韩老师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利用图片、视频、歌曲等资源呈现课堂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了学习和生活的距离。通过展示、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教研员万冬霞老师对本节课作出充分的肯定。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用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本次课不是传统的讲授课,而是一节综合性的活动课,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的内涵。而且学情准备充分、细致,课前根据学生兴趣进行选题,然后根据选题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大大地减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负担,同时每个小组都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不同的文化特色,教师适时的点拨、提醒、补充,把课堂充分地还给了学生。教研员也对本节课进行了指导,提出在最后文化交融的部分,应该让学生多思考,多交流,这样情感才能得到提升,价值观才能得到熏陶。
科学实验,探索生活——科学课
盛利旺老师讲授的《观察与比较》是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的第三课。盛老师让学生在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的基础上,利用这些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与比较,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建立与观察事实的匹配程度,从而依据匹配的程度做出事物名称判断,能够对事物进行更全面地描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去发现、去实践,学中做,做中学。
听课老师指出,本节课教师材料准备充分,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活动氛围浓厚。但是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及时把学生引到学习的知识点上。
教研员刘岩老师指出,整堂课环节紧凑,讲课教师从材料的准备、多媒体的使用、语言的规范等方面做得都很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这节课学生收获也很大。但是要注意时间的把控,注意教师的提问要精准到位。
亲身实践,创意无限——劳动课
高萌老师讲授的《玉米脱粒》是实实在在的农村劳动,教材是实实在在的玉米。本课以谜语导入,让学生初识玉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示玉米剥粒的方法,教师从旁指导纠正。然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玉米剥粒的实践任务,并展示成果,交流劳动后的感受。最后拓展提升,学习初步使用簸箕。通过《玉米脱粒》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玉米的脱粒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劳动的快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听课老师指出,高萌老师这堂劳动课符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同时也符合三四年级学段目标。学生通过已有的劳动经验,进行充分地展示、体验与分享,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相较于老师直接讲解展示而言,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体验感更真实,也更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锻炼劳动能力。高萌老师这堂课教给孩子们的是生活技能的延伸,也是现在的孩子们普遍缺少的技能。其中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还在课上贯穿了德育教育,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格,激发他们感受农民的辛苦,爱惜粮食,杜绝浪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整堂课教学环节流畅,教学评价精准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是一堂具有现实性,有教育意义的劳动课。
海港区教师发展中心方芳主任对本节课进行了专业的指导,同时对学校的劳动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劳动教育是浅水营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很扎实也是很真实的,这得益于王攀校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课程的建设中。在校长的引领下,本堂课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真诚而真实”。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做了十分充分的预设,生教生与生评生的生生互动让他们在合作、分享、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教师的提问、引导、提炼等师生互动让学生不仅学到了劳动技能,还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喜悦,孩子们真情实感的表达让人深受触动。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给孩子们的一种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是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所特有的。这样的一节课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从而形成一种劳动精神。
活泼灵动,生气盎然——音乐课
牛小雨老师讲授的《粉刷匠》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七课的一首演唱曲。《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四二拍。这节课牛老师采用了猜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对手的探索,从而引出了课题《粉刷匠》;然后通过对比乐句的相同和不同对学生进行旋律教学;再通过旋律填词学习歌曲,循序渐进,逐渐掌握整首歌曲,体会歌词中粉刷房屋给粉刷匠带来的乐趣;最后通过自主创编动作,上台表演,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体会劳动者的辛苦,养成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质。
听课老师在教态方面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同时指出了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旋律与节奏应分开练习;在唱歌的时候跟着琴一起唱,或者打节奏练习;在逐句表演时应该狠下功夫,再进行整体表演,这样节奏和音准都会进一步得到练习。
教研员苏居英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具体地指导。节拍感要着重训练,在创编动作上可以给孩子们几个动作,为今后创编动作埋下素材,而且创编动作时可以以小任务的形式交给孩子,让孩子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提高孩子的能力;柯尔文手势可以利用起来,帮助孩子体会每个音准的不同和高低;旋律线方面可以利用情景教学,让孩子知道音阶之间的关系和节奏的不同;要让孩子体会乐句的不同,如自己刷墙去听,乐句结束换墙刷;对于识谱教学,老师要清晰地知道每一个学段的目标。教研员老师也指出了本节课的精彩之处,牛老师对待孩子们富有亲和力,基本素质比较扎实,课上能及时地给予孩子们鼓励与表扬,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写在结尾
视导组“视”课堂、“导”教学、“提”建议、“指”方向,对我校教育教学和片区教师研修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与促进作用。我校将以此次视导为契机,以视导组指导意见为导向,载兴前行,深耕课堂,真正实现“落实新课标,打造新课堂”,让我们心怀远方,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