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五师十三团文书,23岁的潘海震刚刚从朝鲜战场归来,便参加了汤王河森林铁路修建。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奋战,铁路修建工作顺利完成。
1954年,潘海震响应号召,跟随副师长余友清奔赴北大荒成为亘古荒原第一批开发建设者。
“1954年9月13日,我们从密山下车,当时的北大荒,荒草都一人多高,路没一条,房没一间。我们背着行李,踏着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坑坑洼洼的荒野中走了好几天,才到虎林。”潘海震回忆说。
来到北大荒,铁道兵五师十三团分成三个大队,潘海震被分到庆丰农场警卫一连当文书。住进了用树枝、野草搭起的简易马架子里。
“虎林县拥有1200多万亩肥沃的土地,现在开垦还不到30万亩,未来的开发建设就得靠我们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为国家多打粮。”1954年9月18日,欢迎铁道兵进驻北大荒的欢迎会上,县长的动员讲话,让潘海震等铁道兵群情振奋、备受鼓舞。
1955年1月,潘海震所在的铁道兵五师十三团,由供给制改为薪津制,官兵们脱下军装,成为北大荒建设大军中普通一员,潘海震也被调往850农场工作。
“那个时候环境非常恶劣,生活特别艰苦,吃的都是高粱米,大碴子加咸菜,只有过年,才能给点大米、白面。虽然条件差,但建设北大荒的信念谁也没有动摇。”
1955年年初,王震司令员来850农场视察,在这里点燃了第一把荒火,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潘海震亲眼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地点就在当时的爱民大队,也就是现在的850农场第一作业区。为保证安全,点火之前,经县防火指挥部批准,我们一起动手事先打好防火道。一切准备就绪,王震将军来了,我们拿着铁锹,站在远处。在‘王震将军点火啦!’的欢呼声中,只见王震将军手持火把,慢慢的弯下腰,神情凝重的点燃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第一把荒火。”
第一把荒火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北大荒。慷慨的黑土地,给予了勤劳者丰收的喜悦,官兵们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收获的愿望。
在潘海震家里,老人家满含热泪,给我们讲起了850农场第一任场长余友清的故事。
“余友清特别能吃苦,什么事情他都想在前,冲在前。他对战士特别的爱护。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一起上山,工作人员给他单独带点吃的,他都和大家一起吃,战士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作为场长,余友清特别的勤俭,从不搞特殊,不花公家一分钱。”潘海震的言语中,充满了对老领导余友清的敬仰。
“现在虽然吃点苦,但只要我们努力,将来也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北大荒的艰苦岁月中,余友清老场长的勉励,一直成为潘海震和广大官兵扎根边疆,建设北大荒的动力。
1965年,余友清因病离职到湖南长沙休养,潘海震和全体老铁道兵恋恋不舍的为他送行。余友清临别的话语,潘海震至今仍记忆犹新。
“红军长征时,敌人围追堵截,我们走过来了;抗战时,战场上枪林弹雨,我们也顶过来了。有那么多的战士,为了人民的利益,甚至牺牲了生命,我们现在吃这点苦算什么,大家一定要坚定信心,在这里战斗下去。”
1965年冬,潘海震担任伐木队队长,带领300多人,挺进深山采伐木头。他们几十个人一间,住在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的“地窨子”中。作为队长,潘海震不仅白天要亲自上阵,带领大家伐木,保证伐木安全,晚上还要经常带人巡视,防止野兽突袭,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说起当时的劳动场面,潘海震说:“运木头全靠人,前面的人用绳子拉,后面的人用力推,把木头一根一根运到山下。那时候天特别冷,零下四十多度,鼻子都冻裂了,钻心的疼,就这样谁都没叫一声苦。”在潘海震的带领下,伐木队超额完成了1万多方的深山伐木任务。
1990年8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再次来到850农场视察,潘海震代表老铁道兵,向王震部长做了汇报。
他说:“我代表参与北大荒开发建设的铁道兵,向部长汇报:根据部长的指示,我们在北大荒开了荒、种了地、打了粮,部长的指示,我们做到了。今后,我们的子孙将继承大荒人的光荣传统,在这片黑土地上继续奋斗,请部长放心。”
潘指导员是开垦北大荒的先驱者,他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一生,北大荒的发展,镌刻着他的丰功伟绩。
1989年,伴随850农场共同走过几十年发展历程,为北大荒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潘海震光荣离休。离休后,潘海震一如既往关心着农场和垦区的发展,尽自己所能积极协助农场做好老干部和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同时,经常为农场的发展献计献策,奉献着一份余热。2015年,潘海震因病去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