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县卖酒镇教育党总支部开展“弘扬光荣传统,传承清廉家风”廉政教育活动

小丸子
创建于2024-05-23
阅读 96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凝聚奋进力量。5月23日,兴业县卖酒镇教育党总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到兴业县何以尚故居开展“弘扬光荣传统,传承清廉家风”廉政教育活动。

家风的力量总能穿越时光,发挥出令人惊叹的道德引导力和约束力。家风、家训、家规,或刻于石碑之上,或镌于牌匾楹联,或传唱诗词之中,其影响力早已超越有形,于无形无声处指引着子孙后辈向优秀先辈看齐。如明朝太仆寺卿何以尚所恪守传承的何氏家训,五百年间不曾断续,教化早已超出本家族人,对当地整体民风民情亦有着泽润之效。

       何以尚故居位于兴业县石南镇东山村,被命名为“玉林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兴业县廉政教育基地”。沿着村里小道一路走去,可以看到一座青砖包墙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这便是何以尚故居。

       何以尚(1526-1597),字仁甫,广西兴业县石南镇东山村人,明朝举人,历任江西建昌县儒学教谕、户部司务、户部主事、南京大理寺丞、鸿胪寺卿等职,官至太卜寺卿,赐进士出身。何以尚官声清越,以清廉和忠诚著称。

        这是史书中记载的何以尚生平,短短数行文字可以记录他一生的仕途之路,却无法道尽他终身的廉洁奉公、尽忠为国。从《何氏家训十二则》到《乡约十条》,何以尚将清廉节俭的家风发展成惠及一方的乡约,面对一路升迁,他没有因权生贪,而是敢于与当时的权臣严嵩的腐败行为作斗争,真正做到了清廉、忠孝,在钱权面前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并教养一方百姓遵循正道,于国于民均可谓楷模。

       早在明朝初年,何家就制定了《何氏家训十二则》,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祖、敦族、为善、守成等十二个方面,教育子孙忠孝、清廉、正义。何以尚的父亲何世锦孝行出名,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严格,他在庭院悬挂“非仁毋为,非义毋行,夙夜匪懈,无忝尔所生”的训辞匾额,并一再力戒后人“但为天子官,勿为私家官,但为庶民官,勿为子孙官”。

       兴业东山何以尚精神千古传颂。在何以尚故居,打造了家教室、家训室、电教室、传承室、廉政书屋和廉政教育宣传回廊,让每一位参观者能对何以尚“忠孝清廉”的故事、何氏家训十二则深厚的历史底蕴有更深的体悟。

       在何以尚故居内,党员教师纷纷走进家教室、家训室、传承室内进行参观,室内悬挂的何以尚廉政故事、《何氏十二则家训》《忠孝经》《乡约十条》以及父子忠孝的牌匾吸引党员教师驻足观看、拍照记录。

       参观活动是一次沉浸式的廉政警示教育,党员教师从何以尚“忠孝”“清廉”的家风、家训、家规中感受到清廉自律、忠孝无私的精神品格。此次廉政警示教育,提醒党员教师不仅要涵养清正廉洁家风,更要增强自身廉政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既要干事,又要干净,永葆廉洁本色。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何氏家训的形成;另一方面,千千万万个似何氏家训一样的家规家训也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具体而生动,并为其延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今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家风作风建设,营造清廉党风政风。

图文:党员教师

初审:梁进阶

终审:何军

阅读 9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