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班难有时间鼓捣186团的那些事了,但看到相关涉及萧铜“亢营”和新四军4师12旅36团、华中野战军9纵79团、华东野战军2纵5师15团(均为我186团前身部队番号)的故事,我总是愿意搬到我的美篇,和战友们一同分享老团队的故事,今天发一篇关于我萧铜总队枪械所谢铁匠的故事挺有意思的。
今天去邻庄赵集(农村小集市)买东西,遇到一位78岁的铁匠。闲聊得知,其手艺是家传,父亲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谢铁匠。老人说他的父亲会造枪,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皖北,土匪蜂起,十分猖獗。小股土匪三、五个一群,十个八个一伙,昼伏夜出,打家劫舍。各村稍有家产的人家,每到夜晚都提心吊胆,害怕土匪来抢劫。
于是,有钱人买钢枪,就是枪贩子倒腾来的旧汉阳造步枪。财力稍差的买不起钢枪,就退而求其次,买支土造步枪看家。
村民有需求,不少人找谢铁匠,求他仿造步枪。要说谢铁匠也真是个能人,不仅打制的农具轻巧灵便,坚固耐用,还能仿制步枪。他找来一支汉阳造步枪,测量、模仿,全靠手工,凭着简陋的工具,造出了步枪。
准星、枪筒、标尺、枪机等与原枪一模一样,制枪托更不用说了。枪膛里一次压下五颗七九圆头弹,射程一百多米。有人找到谢铁匠,问能否提高射程,就是像原版步枪一样,打远点。谢铁匠说,铁匠铺没拉(刻)膛线的机器,枪筒里没膛线,当然打不远,这个真没有办法了。
造了长枪又造短枪,土制手枪也无膛线,发射七九步枪弹。威力也不小,只是一次只能射出一发。好在子弹口径与步枪通用,能防身吓跑土匪就行。
慢慢地,谢铁匠会造枪的名声就传出去了。1938年5月,日本鬼子侵占了皖北,道庄孜(今永安镇)伪军团长刘永贵招兵买马,扩大队伍。但人多枪少,除了宿县鬼子下拨一部分,刘部从民间强抢一部分,还缺不少。于是,刘永贵命令召集各村铁匠造枪,谢铁匠也被强征去了。刘把几十个铁匠分成几组,强迫铁匠打制步枪零部件。有的制枪筒,有的造枪膛,有的打枪栓,有的加工枪托等。谢铁匠这一组是制造枪栓。
谢铁匠对几个铁匠老师傅说,这个家伙(指刘永贵)投靠日本人,明抢老百姓东西、烧人家房子,杀人不眨眼、到处奸淫妇女,不干好事。咱不能帮着他做坏事。老师傅们会意地点点头。接规定,在打制枪栓时,必须淬火三次,枪栓才能耐用。他们不淬火,但试射时看不出来。
制造完枪支后,刘永贵把铁匠们都放回家。这些枪支表面看没问题,但在与游击队交火后,发现枪支打过几发后就不响了,刘永贵问了内行人,才知道是枪栓出了问题。刘永贵要抓谢铁匠。谢铁匠在家无法立足,铁匠铺也开不成了。
1942年底,正巧新四军萧铜总队成立修械所,请谢铁匠帮忙修枪,谢铁匠就去了闵贤村。修械所条件十分简陋,除了大小锤子,几台老虎钳,几个铁砧子,一座砖砌的红炉,还有一堆老百姓捐献的破铜烂铁,再就是部队拆来的几截铁轨。
当时条件差,没有专用工具,这些都难不倒修械所工人。他们修理损坏的步枪,这些步枪种类杂,型号多。有老套筒,汉阳造,中正式,俄国造水连珠(莫辛一纳甘),英国造(英七七),鬼子的三八大盖,还有本地的土造步枪“土打五”。
工人们修理时,能配的配,能修的修,没有配件就自己制造。当时找不到合适的钢材,制造步枪零件都用铁轨加工。质量说不上好,但可以用。
谢铁匠和修械所工人,凭借自己的手艺和热情,为抗战献策献力。他们修理枪械,复装子弹,打制大刀和长矛,为部队战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们最大的功劳是为部队修理机枪。
坚持在萧宿铜战斗的“东亢营”和“西亢营”,各有六挺捷克式轻机枪。由于使用时间长,战斗频繁,经常发生故障。修械所随时随地维修,保证其使用,没有影响一次战斗。
抗战后期,新四军萧铜部队由地方部队整编上升为主力后(指1944年11月编制为萧铜独立团和新四军4师12旅36团),修械所也随之迁移、合并。谢铁匠又回到家,重新开了铁匠铺,为乡亲们打制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