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东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第127期)

创建于05-23 阅读1812

  《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并影响着全社会的思维结构。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从汉代至今,《论语》中的儒家文化就是无可争议的主流。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接下来请跟随信阳市羊山中学教二二级部七(36)班的脚步,用声音的力量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与《论语》来一场精彩的邂逅。

七(36班) 于清文

00:00
00:29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七(36)班 田思宇

00:00
01:16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七(36)班 陈雪卉

00:00
00:31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是因为自身有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恐惧,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嗜好,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忧患,内心就不能端正。当你心不在焉的时候,就会视而不见,就会听而不闻,就会吃东西不知道滋味。这就叫作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

七(36)班 闫思琪

00:00
00:35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所谓要整顿好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身:是因为人的看法往往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有所偏颇,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有所偏颇,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有所偏颇,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有所偏颇,对自己所轻视的人会有所偏颇。所以,喜爱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优点,世上少有。所以有句谚语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儿子的毛病,没有一个人认为他的庄稼长得已经够好了。”这就叫作自身的修养不搞好也就难以管理好家庭。

七(36)班 李子轩

00:00
00:41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译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化好,而能教化他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因此,真正有德行的君子,不出自己的家门,也能够把好的德风教化推广到全国。在家能够对父母尽孝道,在朝廷侍奉君主就能够尽忠;在家能够对兄弟尽悌道,在社会上对待尊长就能够礼敬;在家对孩子能尽慈道,到外面就知道如何使众。《康诰》中成王告诫康叔说:“要像母亲养护婴孩一样保护百姓。”心里确有这念头诚诚实实的去追求,虽未能事事合理,但距理想也就不远了。从来没有先学会了抚养孩子,再出嫁的啊。

七(36)班 姜雨涵

00:00
00:34

【原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所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诗经周南桃夭》说:“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能使一家人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育国人。《诗经小雅蓼萧》说:“兄弟亲爱和睦。”能够同兄弟和睦融洽,然后才可以教育国人。《诗经曹风鸣鸠》说:“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国君的美德足够让父子兄弟效法,然后百姓才会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国家首先在于整顿好自己的家。

七(36)班 陶芷涵

00:00
01:02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译文】所谓平治天下的前提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只要君王尊敬老人,国人就会孝顺成风;只要君王尊重长者,国人就会悌道成风;只要君王体恤孤幼,国人就不会遗弃孤幼。所以君子有絮矩之道。所厌恶于上级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下级;所厌恶于下级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上级;所厌恶于前人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后人;所厌恶于后人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前人;所厌恶于在自己右边的人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在自己左边的人;所厌恶于在自己左边的人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在自己右边的人。这就叫作絮矩之道。《诗经》上说:“与民同乐的君子,乃是民之父母。”老百姓喜欢什么自己就喜欢什么,老百姓讨厌什么自己就讨厌什么,这就叫作民之父母。《诗经》上说:“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显赫的太师啊,万民齐瞩目。”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出了问题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惩罚。

七(36)班 陶瑞轩

00:00
00:28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译文】君主要生养财富,也有个重要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众多,坐食俸禄的人少,从事生产积极而又快速,在用度上能够节制和舒缓,这样国家的财富便不会匮乏。有仁德的君主散财使人民富足,以发扬己身的德誉;没有仁德的君主牺牲自己的德誉,来增加自己的财富。没有听说过在上位的君主有仁德,而在下位的臣子会违背道义的,没有听说过遵从道义,办事不尽职尽责的;没有府库里的财货,不属于君主所有的。

七(36)班 董森

00:00
00:50

【原文】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译文】宋朝夫子程子说:不偏不倚就叫做中,一直不变就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这篇《中庸》,原本是孔子传授门生的心法、要诀,子思恐怕时间久了有差错,就把它写在书上,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篇重点只说一个道理,中间部分散开阐述世间万事万般道理,到最后又回归到这一个道理上。这一个道理,“放开来可以覆盖宇宙天地,收卷起来可以藏在细微的方寸之处”。它的含义无穷无尽,蕴含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和学问。会读书的人,仔细去探究,便一定能有收获,用这样的道理去做人做事,那就一辈子也用不完了。

七(36)班 周静雯

00:00
00:38

【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中庸之道广大而又深密。愚夫愚妇也能够知道,但到了极处,虽圣人也有所不知。愚夫愚妇般的平庸,也可以践行,但到了极处,虽然是圣人也有所不能。天地之大,人还觉得有所不足。所以,明白人说中庸之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诗经》里说:“鸢飞到极高之处,鱼在深渊跳跃。”说的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庸之道始于夫妇,到了极处,通达天地。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相信孩子,读悟《论语》,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让自己和大道在一起,和人类最有智慧的人在一起。相信当我们学完《论语》之后,我们的思想境界会上一个大台阶,如果我们中途放弃,则什么也不会发生,我们可能还是混沌一片,像一片无根的浮萍。正如鲍鹏山所言:中国人有中国人生活的美。从基础教育开始,教包括《论语》在内的传统文化经典,然后再把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教给孩子,那么无论在精神层面上还是在形而下的生活层次上,就会形成属于中国人真正的精神和气质。文明,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

编辑录制:徐立东

审核:李梅

阅读 181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