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教研】践行新课标   教研共成长---经开区开展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主题研讨活动

西安经开第三小学
创建于05-23
阅读 10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搭建经开区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2024年5月22日经开区教育体育局在西安市经开第三小学组织开展了以“量感”的培养策略为主题的研讨活动。

       区内小学数学教师、经开区张海兰名师+研修共同体成员、经开区韩晓名师+研修共同体成员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围绕“项目化学习”以及“量感”的培养策略,以微讲座、课例展示、课例点评的形式展开研讨。

专题报告

       经开区名师+共同体主持人、西安经开第三小学校长张海兰作了题为《项目式学习  应和儿童成长节拍》的专题报告。她介绍了我校近期获得的两个国家级项目式学习一等奖案例:《长安study》《我为甘肃灾区设计快递包装箱》,阐述了我校依托国家课程开展的项目式学习情况。张校长谈到:“我们依托项目式学习,期待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的认知,更高阶的工具,更深度的链接,让学生、教师、学校的自主生长成为看得见的风景。”

课例展示

       西安经开第四小学陈垚老师执教的《体积单位》一课,基于学生已有知识,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类推到体积单位,在找、想、做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单位的表象,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生长,学生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分享展示使整个课堂成为了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

       西安经开第三小学王红老师带来的《面积单位》一课,结合学校的“长安study”项目式学习背景,融入西安文创元素,带领学生们通过认一认、找一找、估一估和量一量的活动,成功帮助来西安游玩的依依,解决了房间面积的大小比较、西安城墙邮票面积的估计、十三朝古都明信片的面积测量等问题。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西安经开第二学校胡旭桢老师执教的课程为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通过复习导入,唤醒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们基于课前自主预习,在绘图中理思,在小组中讨论,在展示中迭代,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发生、充分展现了新发现式学习范式的独特魅力。

       西安经开第六学校安静老师执教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安老师精心组织了多个探究活动,特别是在单位换算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梳理出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量感体验,有效落实了核心素养。

精彩点评

经开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经开区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韩晓老师结合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阐释了“量感”的内涵以及在量感培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他结合授课教师的具体案例强调发展学生的量感时要让学生亲历量感的形成过程,并在想象、推理、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

       经开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经开区张海兰名师+研修共同体成员胡亚娟老师结合以上展示课为老师们梳理了“量感”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时要从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方法、度量结果提炼出量化思维的体系,要通过课前寻找量、课中探索量、课后拓展量的路径来提升学生的“量感”。

       经开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西安市经开第二学校惠高丽老师利用华罗庚的“数源于数,量源于量”道出量感的本质,她结合北师大、人教、苏教、青岛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强调了度量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度量意识和度量习惯的重要性。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此次研讨活动为老师们在“量感”教学领域打开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区内小学数学研讨活动提供了范本,今后我们将立足平时,扎根课堂,让课堂教学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撰稿:朱晓庆、王红

图片:王臻、郭昌兵

审核:胡亚娟




阅读 10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