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对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有直接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同时也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理念、行为举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人格形成、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要求”和“回应”两个维度分为了四种类型:
什么是“高要求”和“低要求”呢?
什么是“高回应”和“低回应”呢?
今天小鸭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看看不同教养方式的父母是怎么回应的吧:
专制型父母
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过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念,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但是“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恐惧、胆怯,情感冷漠。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话、表里不一的不良品质。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还带来精神上的压抑和侮辱,在得不到温情又面临暴力的情况下,孩子极可能离家出走,严重时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可能轻生。
家长请注意: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不可取的,加强民主意识是这类父母提高教养质量的当务之急。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家长的教育才能得到子女心悦诚服的接受;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子女的心理才能健康地发展。
放纵型父母
采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儿童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对他们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他们的行为和要求。这样的父母易导致子女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家长请注意:
溺爱型父母的教育方式虽然短期内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但长期来看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适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责任感是更为重要的教育方式。
忽视型父母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很少去管孩子,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他们一般只是为孩子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由于缺少温暖和爱,他们的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之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一般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家长请注意:
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都需要家长尊重他的人格,都希望家长支持他的上进心,都需要家长满足他的合理要求。父母应该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同时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运用适当的奖惩手段,鼓励强化孩子正当的行为,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困难。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权威型父母
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能认定并正确分析子女心理上的新变化,及时地看到子女独立自主性、社会性的急剧变化,并对其抱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自主行为给予支持、奖赏及适当的指导。对子女的过失不斥责,而是分析、指出要害。尊重子女但不迁就,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不绝对化,行使自己的权力但不强制。在这种家庭中,父母言行的强化作用大,榜样作用持续时间长久,子女虽已长大,独立性有了发展,但仍能考虑父母的忠告,有分析地效仿父母的榜样。父母与子女双向交流较多,相互尊重,彼此之间的理解随年龄增加而加深,心理上不会存在隔阂,父母与子女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协调一致性较高。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烈,创造性、主动性高,善于与人合作,社会责任感强,意志较坚定,而又不失灵活性。这是种较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编辑:徐明霞
审核: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