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说的正常化就是心流?那教具到底能不能帮助心流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心流之父”的创造力大师、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934-2021),当他知道蒙特梭利关于“正常化”的概念的时候很震惊:“我的天呐(my goodness),这太令人着迷了。蒙特梭利博士竟然认为正常化,也就是心流,是人类正常情况下的状态。”从此之后,这个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他的“心流”与蒙特梭利“正常化”之间的关系。(Khan,2003)他研究得出,蒙特梭利的孩子比传统学校的学生更经常体验到心流(Rathunde &Csikszentmihalyi, 2005)。
孩子们在教室通过教具操作,将工作概念具象化,孩子便可以通过双手的操作和眼睛的观察将这些概念内化。这就叫做抽象实体化。
为什么孩子要学习抽象的概念?孩子在环境中吸收了大量的信息,他们需要一个框架去赋予这些信息意义,为纷杂的事物找到规律和建立体系是人类的需求,这就是“恍然大悟”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原因。
就像一个人收集了成千上百本书,如果这些书只是随意堆放在地上,这只是一个仓库,这些书很难发挥应有的功效。但是如果能分类按照一定逻辑放置,这就是一个图书馆,这时收集来的这些书才更可能发挥价值。
这个构建体系的过程必须运用到抽象能力,提取出不同事物之间相似的部分并由此为依据建立骨骼和框架。但是孩子的抽象化过程不能光靠思维进行,有实物的帮助可以使这个过程更轻松准确。这就需要将抽象实体化。
“感官教具是将抽象实体化。我们提供感官教具给孩子不是为了向孩子第一次呈现这些知识(例如大小),而是帮助他们在大脑中建立秩序。……没有秩序,孩子们便不能自由快乐地自我构建。
……孩子们的脑海中早就有数量庞大的图像,帮助他们为这些图像提供秩序就是在帮助发展智能。我们不指望通过给予一点点事物就能帮助他们完善他们的感官,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大脑发展。”
这种抽象实体化的需求我们成人也有。当我们听到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的时候,都喜欢“举个例子”,或者用形象化的图片来解释。想象一下你想弄懂量子力学时候的感受,也许你就更能明白感官教具的目的。但是,感官教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教具让孩子满足内在秩序化的要求,达到正常化(心流)。
“正常化”是蒙特梭利的一个术语,表示的是孩子在经过重复的、忘我的工作之后达到的一种满足的、平和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孩子的很多消极特征消失了,很多积极特征自然涌现。孩子的行为就会从图片右边转换到图片左边。
米哈里教授也认为,当一个孩子缺乏技能,没有机会从有意义的挑战中获得乐趣时,就需要证明自我的重要性,这可以驱使一个人采取暴力和反抗的行为。那么同理,当孩子可以从有意义的挑战中获得乐趣时,那些暴力反抗等反社会的行为自然会消失。
“正常化”在米哈里教授看来就是心流。
孩子在自我意识介入之前,做任何事都是发乎自然、全心全意,他们也时常处于心流之中。
如果人能在生活中更多的体会心流,米哈里教授认为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