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启迪智慧,书香浸润心灵——城关街道土官小学中段晨诵晚读活动纪实(第三十五期)

雨茉
创建于05-22
阅读 2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华文明如同万古江河,奔流不息。诗笔与画笔,共同记录发展历程,传承精神血脉。走进古诗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诗词中吸取永恒的力量,让经典化作新时代的歌声,让世界听见文明古国的崭新歌唱。

    大家好,我是土官小学四年级三班的程灏禹,今天我分享的古诗是《迢迢牵牛星》。

00:56


《迢迢牵牛星》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作者背景:

    佚名,亦称无名氏,意指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的人,也指不愿透露姓名的人。由于创作时间久远或来自民间等原因,有些文学、音乐作品作者的真实姓名无法考察,就会用佚名作为作者名称。有些集体创作的作品也会把作者标为佚名。

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可见中汉末三国时期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迢迢牵牛星》即依牵牛和织女的故事情节创作而成。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译文: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两界相离也没有多远。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七夕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和情感共鸣的符号,众多诗人以七夕为题材,创作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家好,我是土官小学四年级三班张泽悦,今天我分享的古诗是《七夕》。

00:38

七夕

               北宋 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

作者背景: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自号东里野民。他世居新郑东里,好学善诗,天性恬淡孤僻,不愿做官,终生隐居农村。他常常独自骑牛游赏,往来于县境东里、郭店间,见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会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辞佳句,立即挥笔成诗。

创作背景:

    北宋诗人杨朴的《七夕》一诗的创作背景,深植于中国古代的七夕节日传统以及杨朴个人独特的性格和人生经历之中。

    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这一天,妇女们会向织女祈求智慧和巧手,同时也有男女相会的浪漫色彩。杨朴作为一位布衣诗人,他的生活和创作深受这种民间文化和节日氛围的影响。

    杨朴一生好学善诗,但性格恬淡孤僻,不愿出仕为官,终生隐居农村。他的这种性格和人生选择,使得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田园和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七夕》一诗中,他借助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纯真爱情的向往。此外,杨朴的诗作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在《七夕》一诗中,他通过讽刺和嘲弄的口吻,揭示了那些狡诈之人的丑恶嘴脸,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愤世嫉俗之情。

    杨朴的《七夕》一诗的创作背景,既受到中国古代七夕节日传统的影响,也体现了杨朴个人独特的性格和人生经历。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表达爱情向往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社会批判和人性洞察的佳作。

译文:

    我不明白牵牛星在想些什么,竟这样隔着银河不能相会。看来应该邀请织女星来,让她用金梭为牛郎织出一幅锦绢回赠,作为相见的礼物。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巧手,却不知道人间的巧手已经很多了。

  “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

编辑:朱维维

初审:郝亚妮

终审:杨莉莉

阅读 2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