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早期建筑之天圆寺献殿

普照寺文物管理所
创建于05-22
阅读 3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普照寺正门,为天圆寺献殿,始建于金承安四年(1199年)。该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

前后明间檐柱为八棱石柱,古朴粗犷,其中后檐两根石柱各有题记两处,根据内容当为金代遗构,前檐两根当为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重修时添加。前檐柱头施绰幕枋,后檐柱头施阑额,普拍枋皆为一整根圆木,皆出头。普拍枋由一整根圆木替代的做法,是元代建筑的一大特点。


斗拱为双昂五铺作出两跳。第一跳为栌斗上承假昂,第二跳承交互枓、令拱,令拱上不置散斗,而是叠加拱形替木,比较少见,但从契合度上来看像是后期维修时添加。耍头上衬方头实质已为卷云状挑尖梁头,也在韩城元代建筑中常见。斗拱里转为双抄五铺作,第二抄置交互斗,交互斗上施异形栱。耍头后尾做蝉肚状,压于梁袱之下。

殿内四椽袱通梁用三柱,前檐柱与内柱形成回廊。四椽袱上以短木代替驼峰,驼峰上承平梁,平梁上叉手蜀柱承脊槫。驼峰、蜀柱皆有合踏。蜀柱上有短袱与叉手联系,类似于丁华抹额拱的省略做法。

天圆寺建筑特点:

1、前后檐当心间立柱为八棱石柱,后檐两根每棱宽度超过20厘米,石柱整体柱径硕大,题记和牡丹、荷花、卷草等雕刻花卉都为韩城金代艺术珍品。

2、普拍枋被一整根圆木替代来承托斗拱的做法,是元代建筑的一大特点。

3、前后檐斗栱各为四朵,只有柱头铺作,没有补间铺作,斗拱布置疏朗,为早期做法。

4、斗拱高度与立柱高度比例大致为1:3,符合金元时期建筑做法。

5、驼峰用短木替代,短木及蜀柱下都有合踏,蜀柱隔架方式也是金代建筑特点之一。


阅读 3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