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此时正值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入伏后,大自然阳气极其旺盛,全国陆续进入潮湿又闷热的状态,人体容易出现不适。
小暑后,即将入伏,可以从顾护阳气、养心防病、均衡饮食等方面,通过中医方法,进行身体调养。
长夏健脾护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是生命的根本,是保证健康长寿、抵御病邪侵袭的关键。
人体内的阳气随着季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其中,夏季是阳气比较旺盛、亢奋的时候,此时如果汗出过多,容易导致阳气随着汗液的流出而丢失。
中医将一年分为五季,分别为春、夏、长夏、秋、冬。
长夏时经小暑、大暑两个节气,此时太阳灼烧大地,地湿上升,大自然出现暑热和潮湿交替的情况。
长夏养生,重在健脾、祛湿、防暑,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避免过度贪凉。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所以,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脾的特点是喜干燥,怕湿浊。当湿邪之气侵犯人体后,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人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因此,长夏养生重在健脾化湿、养护脾阳,避免过度贪凉,包括猛吹空调,过量吃冷饮等。
小暑注重防三邪防湿邪
暑多夹湿,人体若受暑湿之邪影响可表现出高热、烦渴、面赤、脉洪大等阳热之象,或困于暑湿,出现肢体困重倦怠、胸闷呕吐、便溏等症。所以小暑后要谨防湿邪。
防暑邪
小暑后,伏天也随之而来,气温持续升高。此时“暑邪”当道,易耗气伤津,扰乱心神。
最好不要在10~16点长时间待在户外,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要比平时大。出远门要备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
通通阳气,晒后背
小暑时,可以在早晨气温不高、太阳还没有那么“毒辣”时,多走动、晒晒太阳,尤其是晒晒背部,通督脉之阳气。
防寒邪
小暑之后,气温逐渐升高,人在高温之下容易贪凉,注意此时不宜吃大量生冷食物,喝太多冷饮。
谨防寒邪侵体
防受风:冷风侵袭会抑制体表的阳气,使它无法正常外散,导致阳气郁闭,容易感冒。
防受凉:凉席、凉坐垫、凉板凳对人会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女性,坐凉席或凉板凳容易诱发或加重腰腹部疾病,如寒湿腰痛、痛经、痔疮等。
均衡饮食调肠胃
小暑后几日,便进入了三伏天中的“初伏”,这段时间天气酷热,人体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所以人们在这时常常是“无病三分虚”。
入伏后,饮食要遵守“三多三少”的原则。
“三多”为多补充优质蛋白,多补充纤维素,多补充维生素,适当食用如蛋、鱼类、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多补水,常吃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等。
“三少”是指少脂肪、少糖、少盐的食物。
薏苡仁绿豆粥
【用料】绿豆30克、百合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以上各用料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成粥,加冰糖调味,放温后服用。
【功效】可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荷叶冬瓜汤
【用料】新鲜荷叶1张、冬瓜5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荷叶洗净、切碎;冬瓜切块,一同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炖至用料熟烂,再加入冰糖调味,放温后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暑,利尿除湿,生津止渴。适合暑天口渴心烦,咳嗽,痰多,小便量少、色黄,口腔溃疡者饮用。
小暑节气艾灸养生
艾灸祛湿散邪,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阴阳,预防病治疗慢性疾病,“寒从脚起,湿从腰入”,经常艾灸腰腹部和脚部可以辅助祛除寒湿,尤其夏季室内外温差大,汗出后吹空调、饮食寒凉,更容易导致湿邪中阻,尤其女性体质偏寒,阳气较男性偏弱,艾灸也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