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天地能量与身体调频的节点,
谁能在节气不断跟上天地转换的频率,
谁就活得更长久,更自在!
节气名称:小寒
代表寓意:一年中最寒冷日子
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养生事宜:防风防寒、防干燥、防郁热
明日小寒,冷气积久而寒,小寒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时节的开始,民间谚语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
寒冷气候,加上“新冠病毒”的趁机而入,对于人体“精、气、神”是一次极大的消耗。“一切危机,皆是转机的开始”,这同时也是难得一遇的清理身体深层“顽痰痼疾”机会。
此时若能调整好心态,借助天时,艾灸扶正祛邪,提升自身抵抗力从容应对,“化危机为转机”,对于身心健康将是一次极大滋养。小寒节气,做好“防风防寒、防干燥、防郁热”。
“三分治七分养”
今年冬至刚好碰上疫情,新冠来势凶猛,中招者众,“杨过”、“杨康”纷至沓来。治疗后,不发烧了,身体不疼了,抗原转阴了,是不是就意味着病就好了呢?
各人的观点不同,答案不一。借用《选择中医》作者董洪涛老师在微博上的一段话:
从中医来分析,感染新冠病毒后,疫毒自表侵袭,影响营卫气血的平衡,导致发烧。此时当扶正祛邪,邪气退去后,正气来复,发烧即会消失。那么,既然已经不发烧了,还会不会留有伏邪呢?我的观点是,会。
从国外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来看,只要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阴性,即视为治愈。但这样的治愈其实是“伪治愈”。按《内经》理念,治愈是以正气为标准的。治愈意味着正气完全恢复,人体处于一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而“伪治愈”则是以邪气为标准的。虽然邪气暂时退去了,但正气并没有恢复。因为正气未能恢复,所以病人容易产生各种后遗症。
清.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言:“正气愈损,邪气愈伏也”。什么是伏邪?《中医大辞典》释义:“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邪气与正气不两立。邪气伏藏于体内,虽然暂时没有症状,但正气一旦不足,或受外邪勾引,内外合邪,内伏的邪气就会乘虚而发作。所以阳过之后,如果自身正气不足,就存在着伏邪的可能。而“伏邪”也是造成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疾病,中医有个观点,“三分治七分养”。养什么呢?养脾胃之气!明代.张介宾撰《景岳全书》曰:
“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脾胃为后天之本,“存得一分胃气,保得一份生命”,大病初愈之时,也是正邪之气博弈刚结束,尤其需重视养脾胃之气。
壬寅年小寒艾灸养生
艾草为纯阳之物,是古今公认的补充人体正气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正确的施灸,不仅能将身体里的邪气驱散,还有固补正气的作用。
利用小寒节气,借助天时和艾灸调养,扶正祛邪,提升正气,一来避免出现阳过的“新冠后遗症”,二来可以“囤积”自身抵抗力,以应对不可知的疫情变化。
根据小寒节气养护重点,结合临床经验,预防保健,艾灸推荐两组穴位:施灸:大椎+京门;自灸:太阳+章门。
施灸:大椎+京门
大椎:督脉穴,”诸阳之会“,人体补充阳气的第一大穴,灸之既可以温阳散寒、增强卫气以预防外邪侵袭,又能蒸腾气化水湿以布散濡润皮肤九窍、增强上焦化气行水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