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乐”精彩——核心素养下音乐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的探讨

来是猫猫言
创建于05-22
阅读 3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课程标准的落地实施,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也在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要实现提质增效,就要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实现情感触碰,构建生态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 简言之,提问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

一、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把讲解变成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把单一的讲解变成提问,采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要善于从学生那些语意不详的只字片语中发现、辨别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音乐思维方式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问题在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自问自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任务,把复杂的技能分解为若干可操作的步骤,再贯穿若干引导式提问。

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初次聆听《春晓》时,教师可以问:“这首作品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这个提问主要检验学生所具备的与演唱形式相关的知识储备。待学生回答出“合唱”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怎么听出来这首作品的演唱形式是合唱的?”这个问题可以检验学生对合唱概念的实际运用。最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个作品由几个声部组成?它们全部都是以合唱的形式出现吗?”一旦学生对问题产生了疑惑,他们一般会主动要求再听一遍。由此可见,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引导了课堂的有序开展,还能使课堂各环节变得更加紧凑、无缝衔接,也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第二次聆听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分段聆听的方式,在聆听合唱的音乐片段时,教师还可以轻声哼唱低声部,引导学生听出两个声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合唱概念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特点。在第三次完整聆听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作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以此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歌曲知识枯燥的讲解。

二、随机提问,关注每一个学生

笔者在音乐课上时常能够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只有几个学生在举手回答问题,而教师也只关注这几个学生,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存在,即所谓“忽视差异,‘偏而不公’”。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在于问题太“偏”,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问题的提问方式和设计的难度应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普遍的知识水平,不能将音乐课变为某几个音乐特长生的表演舞台。

课堂上,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还要进行随机提问,让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中,并始终保持注意力。同时,也要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所以,问题的难度一定要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和已掌握的能力。

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不仅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还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每个提问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且还要成为教学过程进行的联结点和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清楚每一个环节,并就如何达成该环节的每一个步骤提出过渡性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以不直接点评,但是要沿着学生的思路连续发问,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更准确的把握。

例如,在欣赏器乐作品时,教师免不了要问:“这首作品的主题旋律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在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这件乐器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你们觉得这件乐器是属于敲击的、吹奏的还是琴弦摩擦的?”个别学生可能会因有校外学习乐器的经历而轻松回答出来。这时,即便他们回答正确,也要引导全体学生继续思考:“这件乐器的声音,你能形容一下吗?”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了解乐器的一般分类,而且每种乐器都有不同的音色,从而学会结合音乐作品感受乐器的音色。

四、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音乐知识储备为切入点

有效的课堂提问一定是建立在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在提问前,还要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也就是学情进行分析。作为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当想学生之所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增加而不断变化和发展,教师可以在‘最近发展区域’刺激和引导学生以帮助他们达到认知水平的另一个高度。这一理论还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直接灌输,而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和收获知识。”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提问,还要掌握该年龄段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以及认知、思维、心理等方面的能力。

比如,在五年级歌表演《木瓜恰恰恰》的教学环节中,对难点乐句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我来唱,你们能把节奏拍出来吗?”“你们能模仿老师拍的节奏吗?”“请你们听一听这些水果叫卖的节奏是不是相同的?”等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去提炼、模仿和听辨。而在后两个乐句的节奏教学中,可以由教师演唱歌曲,学生听唱节奏,随后教师通过“你们能把节奏写出来吗?”等提问,让学生尝试书写节奏音节。待全部节奏呈现后,让学生持续拍打切分节奏以形成固定节奏。这时教师继续提问:“你们能一边拍打节奏,一边演唱歌曲吗?”于是,学生一边稳定节奏一边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多声部音乐的特点。这些提问和设问都是依据前期学生已经能够达到的能力和水平而设计的。

五、提问要突出音乐本体,抓住音乐作品的特点

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该突出音乐课程的学科性。

首先,在唱歌课上,教师应当多和学生探索如何演唱才能表现出作品的风格及其独特的美,可以就咬字的方式、声音的连贯性和短促而富有弹性地歌唱等问题进行提问。在欣赏课中,教师应该深挖作品内涵并反复聆听,以增进对作品的理解,继而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深挖作品的前提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修养,明白该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在于调式、旋律、特定的节奏型,还是独特的演奏乐器等方面。

其次,要多方面、多层次地从音乐本身着手,让学生感受每首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跟着音乐用小型打击乐器进行伴奏或跟着音乐律动。很多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作品时,都会问“这首音乐是什么风格”,若学生回答“活泼”的话,那么待这节课结束,学生的记忆仍将停留在浅层次的“活泼”风格上。若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什么因素使这首作品具有活泼的风格?”等问题,则能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思考,在反复模唱、哼唱、视唱及拍打节奏后,感悟到音乐风格。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现师生间真实有效的互动交流。因此,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从音乐本体出发,还要学会循序渐进地提问,从而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能力和水平。以层次化、多元化的导学问题链为载体,充分激活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更为高效地落实各项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

阅读 3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