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散文)

文\张兴贵

创建于05-22
阅读 2151

      对我来说,读山是天缘,从刚学会走路起,只要走出那孔土窑洞,山就在眼前,与它对视,没有不读的理由。

      山,是老家的塑像,腰以下,一色的青石,以一种坚硬的瘦,形成骨骼;腰以上,纯粹的黄土,以一种沧桑的瘦,裸露肌肤。所以,小时候我读山,心得就一个字,瘦!

       有意思的是,我读到的山,分明是青黄相接,但是大人们老要说,日子青黄不接。后来,我渐渐明白了,大人们说的青黄不接的日子,全因为青黄相接的那些山太瘦!六月份以前,山是黄瘦,偶尔有稀疏的枣树,欲让绿肥,总是遮掩不住几许无奈的表情;十月份以后,山,又恢复为瘦黄,肥绿的枣树,也成了倔强的褐瘦,向时空执着地眺望。于是,我进一步读出心得:瘦是山的宿命,也是我生命的基因。

       在不停地读山的过程中,我开始读书,有一天,我读到了大诗人苏轼的读山心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时我才明白,我读老家的山,始终感觉到的那个“瘦”,其实,远远不是山的本色。思寻原因,原来是我没有走出老家的山那一层厚厚的包裹。

      于是,我开始读外面的那些名山,他们的形象,一点也不瘦,我读得很感兴趣,只是他们不属于我,我与他们接触,仅是一个拜访者,须臾一瞬,我就得离开!

       我的足迹,牵引着我的目光,一次次回归老家,读那些瘦的山!我横读、竖读,远读、近读;我选读、精读、复读、披读;我站读,走读,顺读、倒读;我终于读出了,那些青石,除了瘦,还有坚硬、忍耐与顽强;那些黄土,除了瘦,还有厚重、壮阔与丰富,正因如此,那些素朴、忠实的土豆、谷子和玉米们总是一茬接一茬地应时而来,在窑洞里,弥漫起缕缕饭香。

       在山顶,游目而读,那些起伏绵延、纵横层叠的山,恰是呈固态的波浪,于是,我又读出了山的浩瀚、苍莽与遥远,进而我悟到了:群山,其实是另一种形态的海。这种“海”的内涵,不在汹涌澎湃,而是静默沉稳,不语的山,原本就是一个仁者。

       我忘不掉读到的几个场景:父兄们在山上种豆点瓜,默默不语;父兄们在山上歇脚抽烟,默默不语;父兄们在山上放羊牵牛,默默不语。我不得不感叹,我的父兄们,是山的子孙,是仁的传人。 

       青石、黄土,永远是山的体肤,父兄们的依附,瘦虽瘦,但有信念;我永远是一颗核桃仁,走不出山的庇佑与父兄们的牵挂,瘦虽瘦,但有根脉! 

       山,我今生复读不完的一部书,我,再次写出读山心得:老家的山,我仰止的图腾!

阅读 21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