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长方体的认识》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b8ad1a617d6b48b882d75f690d03b20b.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013924b09f7e4760b3e99b599b444995.png)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3.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b8ad1a617d6b48b882d75f690d03b20b.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013924b09f7e4760b3e99b599b444995.png)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b8ad1a617d6b48b882d75f690d03b20b.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013924b09f7e4760b3e99b599b444995.png)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是一个点,像这样若干个点就形成了一条线,线这样平移的轨迹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如果让这个面平移,想象他的运动轨迹,你会想到什么?
2.引出课题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各组成部分
(1)让学生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生活中的长方体。
(2)分别揭示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活动
(1)师: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搭好后小组交流你的发现。
(2)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搭的长方体
3.汇报交流
(1)所搭成的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
①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②相对的4条棱互相平行,长度相等。
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所搭成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点?
①有两个长方体有8条相等的棱,另外4条相等。
②这两个长方体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3.小结
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特殊时,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b8ad1a617d6b48b882d75f690d03b20b.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013924b09f7e4760b3e99b599b444995.png)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引导想象
闭上眼睛想象一个长方体,回顾它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2.“去棱”活动
(1)展示用小棒搭成的长方体。
(2)思考:至少保留几条棱,就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你是怎么想的?
(3)明确: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水平面上的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的棱就是长方体的高。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b8ad1a617d6b48b882d75f690d03b20b.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013924b09f7e4760b3e99b599b444995.png)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说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请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三个面来判断长方体的长、宽、高。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b8ad1a617d6b48b882d75f690d03b20b.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013924b09f7e4760b3e99b599b444995.png)
五.回顾整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b8ad1a617d6b48b882d75f690d03b20b.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013924b09f7e4760b3e99b599b444995.png)
【教后反思】
1.巧导入
在前几次试课后,我发现孩子对于面动成体理解不深。于是我尝试把原本“生活中的长方体的导入”改成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导入。前者较简单,对学生来说挑战较小,后者可以让学生经历从二维到三维,空间观念得到发展。有了这节课面动成体的基础,到后续的圆柱圆锥的学习,学生对于如何用平面图形创造圆柱、圆锥就会有更多的想象。但是使用生活中的长方体导入,会链接数学与生活,所以为了让他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我布置了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的前置作业。
2.善提问
在汇报长方体面的特征时,学生发现特殊时,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我不着急肯定,而是自然的提问,长方体是否有三个面是正方形,四个呢?先想一想,再尝试做出判断,我再用课件予以展示有4个面是正方形的情况,验证刚刚学生的想象。两个提问,让学生对特殊长方体面的形状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想象的经验,提高对图形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创练习
由于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深度参与探究的过程,所以留给练习的时间较少。同时我也认为,在探究中培养的思维习惯更重要。所以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设计了从面想象到体的题目,并且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加大了想象的难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本课教学中借助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习得的过程。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