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主任,副主任,秘书长:
大家好!定于本周二(5月9日)下午2:30去内乡桃庄河开展 南阳市青联委员“重温桃庄河故事,赓续红旗渠精神” 活动。2:30准时在市民服务中心南区六号楼下出发,各位也可以就近出发。
1. 张楠 参加
2. 李勇 参加
3. 陈伟东 参加
4. 魏启达 参加
5. 叶萌 参加
6. 李鹏飞参加
7. 薛江谋参加
桃庄河精神的历史渊源桃庄河村位于内乡县城西25千米,桃溪镇北3千米,东北与赵店乡和西峡县接壤,北与黑山村相邻,东南与桃溪村和石碑营村相连,总面积3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800亩,下辖50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1475户,6200人,是内乡县乃至南阳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区农业行政村。桃庄河村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是在桃庄河人过程中治山、治水、治穷形成的桃庄河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桃庄河曾是“九岭十六山,深沟五十三,十年九不收,遍地起狼烟”。从1956年开始,桃庄河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士兴带领大队长尹开顺、副支书时红旗带领全村劳动力,历时22年,用肩扛、手提、简单的运输工具,一锤、一凿,历尽干难万险,小雨不停工,大雨放卫星,打通七座山,修建了三座水库,并修建了东西两条长近11.5千米、宽1米、深1米的盘山大渠,解决了桃庄河几千群众和牲畜的饮水问题,被称为“小红旗渠”。期间,同步进行了河道治理工程,从三岔口开始,到村界西河止,修建暗渠,垒砌17道拦河坝,在暗渠上进行移土治地,共造出1282亩优良的土地,在上世纪80年代前,极大的解决了全村粮食短缺的问题,为桃庄河村当时治山整地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至今仍是桃庄河村的主要粮食产区。从1965年开始,桃庄河村,开始了林果业的探索工作,用人海战术,男女老少齐上阵,连续30年,靠着一把䦆头、一把铁锨,先挖沟,再填平,改造荒山,开凿成梯田,种植板栗树,并在70年代形成规模化的种植面积,年产板栗果近百吨,在宛西形成一定的品牌印象,人们一提起栗子,就首先想到桃庄河村的万亩板栗基地。桃庄河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改造自然,重整桃庄河面貌,在艰苦卓绝,缺吃、缺资金、工具的情况下,不畏严寒,战天斗地,取得的优异的成绩,使得桃庄河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与解放前相比,有质的进步和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全村干群团结合作的结果,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腔热血干到底的执着追求,是全村干群,改造自然,为后代造福的奉献的结果。鉴于桃庄河村取得优异成绩,桃庄河村被上级评为“大寨式”大队,支部书记李士兴被评为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并与1969年、1970年分别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期间,李士兴同志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了桃庄河人在治山、治水、造田过程中涌现出的“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桃庄河精神,受到了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1974年9月21日,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通讯《高举红旗学大寨——介绍河南省内乡县桃庄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士兴带领群众改变山区面貌的事迹》播发后,桃庄河精神在全国范围内为人所知,文章对当时桃庄河精神的概括、提炼和阐释,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广泛共鸣和回响,激荡人们的心胸。“桃庄河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是桃庄河村两代人长期舍小家、为大家,艰苦工作中形成凝炼想成的精华,在当今,基层组织面临民生改善,乡村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桃庄河支村两委将继续发扬“桃庄河精神”,面对新局面,解决新问题,树立新形象、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桃庄河村这面农业占线上的旗帜高高飘扬而努力奋斗,再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