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现气温回升,目前是手足口病发病高发季节,为了守护孩子的健康,董地村幼儿园温馨提示大家,多关注孩子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症状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同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传染病预防。
手足口病也被称为“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或无发热、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其他并发症。
潜伏期
幼儿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米粒大小的丘疹或疱疹。
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
皮疹的特点
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
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
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1)人群密切接触,幼儿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主要的传播方式;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易被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发生感染。
为什么学龄前儿童是易感人群
(1)由于学龄前儿童自身免疫功能与常人相比较弱,易受到病毒以及细菌的感染;
(2)手足口病是幼儿多发的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特别容易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发生,会导致病毒局部扩散;
(3)学龄前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差,若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手部卫生,不及时做好清洗、消毒工作,都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勤洗手
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好习惯,同时也需规范自身行为,在外出后与接触儿童前、为患儿更换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后,均需洗手。
勤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勤消毒
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接种疫苗
尽早接种疫苗,及时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病毒感染相关的重症和死亡。
注意饮食
1.饮食要少量多餐,清淡营养,以软烂或流食物为主;
2.不宜热饮热食或食用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口腔内部疼痛,引起幼儿厌食;
3.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残留物感染。
注意卫生
1.剪短患儿的指甲,避免挠破患处;
2.切勿用针挑破皮疹,引发感染;
3.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选择柔软透气的衣服、被褥,多晒太阳,保持清洁。
1.如果孩子出现手足口病或疑似传染病,切莫自行用药,应及时去医院治疗,及时告知班级教师,以便幼儿园采取措施。
2.孩子患病后要及时隔离休息,家里的玩具、用品等也要及时消毒并在阳光下暴晒。
3.手足口病患儿经隔离期完全康复后,开具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经幼儿园查验后方可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