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桧:“常绿乔木,幼树的叶子像针,大树的叶子像鳞片,雌雄异株,雄花鲜黄色,果实球形,种子三棱形,也叫刺柏”。在新密市,有一个因桧而亭、因亭而名的村庄,她就是位于新密市来集镇的桧树亭村。今年国庆节长假过后,新冠肺炎疫情死灰复燃,我和同事王红奎君作为联系分包桧树亭村的乡镇干部,连续十几天吃住在村,在村党总支书记郭炎彬的陪同下,有缘走遍了桧树亭村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
桧树亭村部
桧树亭村位于新密市来集镇东部,东、北两面分别同刘寨镇吕楼村和岳村镇任岗村毗邻,西、南两面分别和来集镇裴沟村、王堂村相接,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1900多口人。据清康熙三十四年版《密县志》卷一“方域志——古迹”记载:“桧树亭在县东二十里,围视白松,杀十一,耸视白送,杀十三......亭传自宋,桧在宋前亦神物也,今虽在民畴,往往游者采之,但不如白松之远名耳”。这里所说的白松,当是指“古密八景”之一的天仙白松,据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天仙庙在县东五里,明世宗时创建。世传黄帝三女学道十七年,一夕同逝,合葬于此。冢上生白松一株,三干,高八九丈。康熙年间,松为烈风所吹,根株尽拔。乾隆年间,知县秦襄为亭贮之”。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有幸目睹了号称密县第一奇观——千年白松的真容,他在《游嵩山日记》中这样写到:“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敷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观也”。通过文献记载的比较,可以得到以下明确信息:一是桧树及桧树亭远在赵宋时期已经闻名遐迩;二是这课千年桧树尽管没有天仙庙白松粗壮、高大和神奇,但仍然为当时古密大地上少有的一株古树名木;三是一方面周围百姓视桧树如神灵顶礼膜拜,同时迷信于树叶数枝乃至树皮树根有特殊功效而采之者众。
桧树及桧树亭遗址
关于这棵桧树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原因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没有找到明确的文献记录。她是像天仙庙白松一样被飓风摧折?还是毁于战火或者雷电?如今我们不得而知。我猜测更大的可能是:她像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一样,被朴实善良而又愚昧无知的群众,像蚂蚁搬家似的蚁附蝇集攀条折枝、刮皮刨根,用来趋吉避凶或是疗伤治病,这样天长日久逐渐凋零枯萎。民国版《密县志》记载说“今树已无存,亭系重建,非复旧观矣”。可见在民国年间,桧树已经不复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代初期,全国刮起“破四旧”之风,亭子也未能幸免于难被群众拆除,时至今日桧树连同亭子早已片瓦不在荡然无存。时值深秋,天高云淡,站在秋日的阳光下,凝视着遗址上的枯枝衰草,只能凭空想象桧树及桧树亭当年的巍峨壮观。几千年的天地造化和大自然传奇,就这样被人们有意无意的毁于一旦,一种“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惆怅和失落情不自禁涌上心头。在今天亭子遗址东南五十步,有榆树一棵,树龄约有200年,根深蒂固、伟岸挺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榆树旁边有观音殿,碑刻记载初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2015年重建。桧树亭遗址东边百米开外桧东组内有国槐两株,树龄大约400年上下,两棵古槐虬枝仓劲、蜿蜒盘旋,枝叶婆娑、参差披拂。这几棵古树像几位饱经沧桑、慈眉善目的老人,无声无息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古老的国槐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一生、自己的世界,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野老村夫;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村落也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记忆,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桧树亭村虽然名不见经传,但马良沟史前人类活动的悠久历史却让人惊叹。马良沟遗址位于马良沟西100米左右的一片岗地上,岗地东西两侧200米左右各有一条小河,东边的叫如堂庙河,西边的叫杨河又名瓦窑沟河,两条小河自北向南经大隗镇注入洧水,象两条玉带映带台地左右,也象人的两只胳膊守护着躯体,这片台地介于两河之间,高出两侧河床60米左右,面积大约有近两万平方米,西高东低呈慢坡状。1978年冬,桧树亭村马良沟组群众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一件石磨盘和石磨棒,逐级上报至乡、县和开封地区(当时密县属开封地区管辖),开封地区文管会组织密县文管会、郑州大学考古系很快开展了联合调查,并于1979年5月进行了勘探和试掘,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及少量动物骨骼,石器有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四种;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及少许灰陶。器物均为手工制作,陶片上的指纹和掌印依然依稀可辨,经碳—14测定距今大约6800年上下。马良沟遗址由于在出土时间、器物类型、距今年代等方面均和新郑市裴李岗相同和接近,因此被专家认定是一处与裴李岗相同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早期人类文化活动具有很高价值,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目前来集镇唯一的一处省级文保单位。我们常用上下五千年来形容华夏文明的绵长悠远,而距今7000年的马良沟曾经有这么一个原始部落,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辗转而来,也不知道他们后来是否又迁徙到了别的什么地方,可以肯定的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他们和我们现代人已经没有两样。华夏民族尊祖敬宗、安土重迁,几千年来寒暑代迁、居诸迭运,子子孙孙、瓜瓞延绵,他们也许就是我们某一个姓氏或某一个地方现代人的远祖。7000年前的中原大地,应当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采摘、或狩猎、或春种秋收,穴居野处、刀耕火种,筚路蓝缕、茹毛饮血,聚众而食、席地而眠,击壤而舞、鼓腹而歌,虽然他们仅仅给我们只留下了几件石器和陶片,但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文明的滥觞,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表示崇敬和追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桧树亭村庙前组和庙后组之间的高地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如堂庙。据康熙三十四年《密县志》记载:如堂庙在“县东二十里。按古县大郡小,一县凡有四郡,取乡落群聚之义,后乃陛郡领县,其庙当是如堂郡故地,中祀冠冕者并夫人像。又称郐初庙,必郐之贤君遗像也。或云祀禹,殊为不然。”如堂庙始建于何时不可考,庙中现存清代顺治初年“重修如堂庙记”石碑一通,附近群众说更多石碑已在文革期间被毁。由于煤矿搬陷、地质变化、年久失修等原因,如堂庙在2010年前后已经千疮百孔近乎倾颓坍塌,现有建筑是2014年在旧址基础上向东南方向平移160米重建。如今的如堂庙面南背北、气势恢宏,紫府仙宫、金碧辉煌,大门上方匾额书“天下如堂郡”五个鎏金大字,浑厚圆润、气贯古今,主要建筑有重檐山门、正殿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均雕梁画栋、画彩描金。正殿奉祀的或为如堂郡守或为郐国明君,东殿祀观音,西殿供奉有眼光、火星、蚕姑诸神像,一通乾隆年间的碑刻有些字迹已经模糊难辨。
民间有“天下如堂只一尊”之说,意为如堂庙或者如堂郡普天之下只此一座。关于如堂庙奉祀何人坊间一直说法不一,一说是如堂郡守,一说是大禹。从康熙年间《密县志》“其庙当是如堂郡故地,中祀冠冕者并夫人像。又称郐初庙,必郐之贤君遗像也”这句话来看,应该是如堂郡郡守或者是郐国的某一位国君,按周制以县领郡、一县四郡,如堂郡当是略小于县的行政单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升郡领县,全国设三十六郡,由此推断如堂郡当设置于秦朝以前的周朝初年无疑。《尔雅》说“山如堂者密”,密县的名字由此而来,如堂郡的名字是不是也有“山如堂者”而来?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某种联系?笔者不敢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另据查阅有关资料,周初实行分封制,黄帝之孙名颛顼,颛顼帝之后有祝融,祝融因为发明了火被尊为火神,因发明和掌管火而立功受封郐,郐国封地主要位于今天以新密为中心的新密市和新郑市之间,现今如堂庙西配殿供奉的火星是否会是火神祝融也未可知。古密国也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封地主要在刘寨镇和大隗镇之间。从《密县志》记载的如堂庙“又称郐初庙”来看,如堂庙所在区域应该为郐国封地。后郐国和古密国均为郑国所灭,直至秦汉始置密县并沿袭至今。综上所举笔者不揣冒昧管窥蠡测:一是古语“桧、会、侩、郐”同音互借,桧树亭、如堂郡和当年的郐国肯定有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二是如今的桧树亭村,应当是周朝初年如堂郡的郡守驻地,是当时古密大地上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如堂郡的历史应该同密县的历史一样遥远和悠久;三是如堂庙应该初建于春秋战国或者最晚在秦汉年间,民间传说如堂庙创建于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因为开封土质疏松粘性不强,从而削夷山之土以建龙亭进而敕建如堂庙,当属民间一种缪传,更接近现实的可能是北宋年间对如堂庙进行了重修或扩建。由于历史过于久远,笔者才疏学浅,手边资料有限,历史的真实还有待于专家学者去挖掘、考证和还原。
桧树亭游园一角
郑密铁路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文化让人敬仰和赞叹,桧树亭的历史沧桑也让人唏嘘感慨。时节不居,岁月如流。七千年的时光缓缓流过,作为古老新密发祥地之一的桧树亭村,如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该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郑密铁路和宋大铁路自东向西穿村而过;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传统种养殖业历史悠久,紧邻郑煤集团有杨河煤业和桧树亭煤矿,群众的收入稳步增长;民风淳朴、文风昌盛:虽然只有不到2000口人,但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人才辈出。村里于2012年建成了祥和桧树亭新型农村社区,全村12个村民组已经有9个全部搬迁入住新型社区,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现任村党总支书记郭炎彬,对党忠诚、一心为民,敦厚朴实、老成持重,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正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健全完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努力把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祥和桧树亭社区大门
祥和桧树亭社区
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全面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希望也相信桧树亭村、来集镇在实现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绩、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本文笔者和桧树亭村党总支书记郭炎彬(右一)
文:马骥瑗 图:王红奎
2022年10月27日
2022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