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博物院

生姜片
创建于2023-08-22
阅读 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安徽博物院的简介安徽博物院位于省会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268号,北临天鹅湖,建筑面积4138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局部1层,建筑高度37.70米,展厅15个,建筑造型沧桑厚重,体了“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170亩,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是安徽加快实施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工程,是安徽又一标志性文化设施。作为毛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个省级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的馆,“安徽博物院”有使用毛体字作为招牌字。2011年安徽省博物馆新馆更名为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将从多侧面综合展示安徽的历史文化亮点,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和四大特色陈列。其中,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将是重点,主要包括“史前安徽”、“夏商周时期的安徽”、“汉魏晋时期的安徽”、“隋唐宋时期的安徽”和“元明清时期的安徽”五个单元,集中展示安徽历史文化的亮点、特色及安徽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浓郁的安徽地域特色。

      

   游览整个博物院后,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东周时期最大的三足圆鼎镇馆之宝——铸客大鼎。百闻不如一见!充满着凝重的文化气息,洋溢着历史沧桑感的楚大鼎,是目前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体积最大的一个。

     1933年出土于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因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习惯上又称之为“楚大鼎”。

  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圆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原主人的豪情壮志。

  1958年9月17日下午,楚大鼎迎来了一位重要的观众——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绕着=楚大鼎转了大半圈,又从鼎沿朝腹部看,还风趣地说:“这个大鼎,里面能煮一头大牛哇!”   

  1933年,一群盗墓者从寿县城外的楚王墓发现了铸客大鼎和其他珍贵文物,所幸大鼎庞大笨重,一时难以搬运,被安徽当地政府发现,运到当时省会安庆收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鼎和其他珍贵文物一起先后被转移到重庆、乐山等地;抗战胜利后,楚大鼎与众多文物一起被运到南京暂时存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为避免国宝再次流落,经过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从南京运到了安徽芜湖;1952年楚大鼎终于在新省会合肥安家。从1933年被盗,至1952年落户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铸客大鼎终于结束了近20年的颠沛流离,已然伤痕累累多亏了青铜器修复师们“医好”了它!1956年,安徽省博物馆正式在合肥落成,从此,铸客大鼎作为省博的镇馆之宝,已与省博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2002年,铸客大鼎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之重器铸客大鼎,它见证了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兴衰,更见证了中国曾经的磨难与现代的崛起。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2014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揭幕,以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国家公祭鼎即是以铸客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同时也再现了铸客鼎“安邦”的美好寓意,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通过参观,领悟一个个历史故事,我感到扑朔迷离,听的津津有味。每一件文物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我从它们身上看到沧桑的铜绿,但却丝毫掩饰不了君临天下的王者威严,凝结着些创作者心血的结晶。玉器,晶莹温润;书画,意境幽远;古剑,驰骋战场。当我走出安徽博物院后,我感觉我就像是翻完和体味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教科书,相信洗去的是铅华,增添的是凝重,蕴蓄的是期待。

阅读 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