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中心幼儿园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健康科普】手足口病知识宣传

创建于05-21 阅读1600

4月,气温回升

即将进入手足口病流行季节

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

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

温馨提示:

家长和老师们要多关注孩子

手、足、口等部位的症状表现

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或无发热、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其他并发症。

2、手足口病的发展阶段

潜伏期

幼儿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米粒大小的丘疹或疱疹。

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

皮疹的特点

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        

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      

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勤洗手     

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好习惯,同时也需规范自身行为,在外出后与接触儿童前、为患儿更换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后,均需洗手。

4、手足口病的日常预防

①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  

 ②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③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勤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勤消毒

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酒精消毒对肠道病毒无效。

接种疫苗

      尽早接种疫苗,及时发挥保护作用,我国已有疫苗可针对EV-71病毒,能有效降低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发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EV-71疫苗虽不能预防其他种类的肠道病毒,但EV-71病毒是引起重症和死亡主要的罪魁祸首,所以越早接种它越好,为了能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建议宝宝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

5、相关护理工作

注意饮食

1.饮食要少量多餐,清淡营养,以软烂或流食物为主;

2.不宜热饮热食或食用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口腔内部疼痛,引起幼儿厌食;

3.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残留物感染。

注意卫生

1.剪短患儿的指甲,避免挠破患处;

2.切勿用针挑破皮疹,引发感染;

3.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选择柔软透气的衣服、被褥,多晒太阳,保持清洁。

阅读 160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