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奥秘,魅力无限——小店街道二中小学科学美篇

小店街道二中
创建于05-21
阅读 2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 年 5 月 21 日 上午8:50在山西省实验小学中车分校三层织梦剧场举办了太原市大型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小学科学),该活动的活动流程:

1.课堂展示:

《生物的启示》....李文静……新道街小学富力分校

《昼夜交替》….李婧达……   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

2.教学研讨交流

      《生物的启示》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仿生》的第一课时。通过蜂巢、鱼、鸟等常见案例分析仿生现象,了解仿生的含义,认识常见的仿生制品。借助阅读、讨论、探究、游戏等多种方式,解释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式的特点。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通过铁丝网、吸盘、降落伞、鞋面等常见物品,勾连与自然界生物的联系,引发仿生概念链接。第二部分,通过蜂巢模型的观察、分析,探究蜂巢六边形结构的成因,体会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第三部分,通过鱼类与船的对比,逐步建构仿生概念。最后通过鸟类动物的范例,激发学生体会仿生学的博大精深,引发对仿生学的学习热情。

       【学情分析】

     《仿生》是全新的一个单元。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仿生的概念,但对于仿生的应用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知道和使用过多种仿生物品,对这一领域充满学习的兴趣。本课的设计就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和仿生物品之间的联系,体会仿生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仿生概念,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第一环节:课堂展示:

        第一节课的开始,李文静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春天,从视频中学生能清晰看到蜂巢内部的情况,聚焦学习内容"蜂窝猜想"。随后,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建造房屋的角度出发,提出如果你是小蜜蜂,如何才能建出既牢固、节省材料,又空间最大利用化的房子。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从省材和抗压两个方面出发,设计实验方案,并采用收集数据的形式筛选出关键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从而感受到 大自然中生物的神奇本领。整堂课中潘老师不仅注重学生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深度,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科学探 究的过程以及学会在多样的信息中收集证据。

通过小组活动理解蜂巢结构更牢固。

拓展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我们已知昼夜现象的 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 不断自转这三个因素相关。一部分学 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 能。本课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 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让学生展示她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而关于昼夜现象形成的因素﹣﹣地球 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将安排在本 单元的后几课进行具体的解说和学习。

       乘着大单元教学的东风,第二节课,李婧达老师通过精心的准备,大胆地展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风采,以新课标为引领,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活泼而又构思新颖的课堂。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实验验证,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并着重针对情境创设、选择有结构的科学实验材料、在课堂上的提问追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思考、交流来发现昼夜如何产生、交替变换这一自然现象。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发展思维的空间,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通过实验,不仅引导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更提高了学生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和动手能力。老师们会一如既往地抓好抓紧实验教学,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00:43
01:06

师生共论:什么叫地球自转?

师生讨论:地球沿什么方向自转?

       第二环节是教学研讨交流:

       课后,教研员许莉娟首先为李文静老师的这节课《生物的启示》做了精彩的点评:本节课的难点在于通过实验和计算研究蜂巢结构的奥秘,感受生物进化的完 美。探究过程中,学生要从哪些方面收集信息?怎样收集?哪些可以作为证据?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非常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给 学生指出了正确的研究路径,设计十分巧妙。在数据信息的处理上,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有限,可以适当降低难度。

        其次,教研员对李婧达老师的本次集体教研课《昼夜交替》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的初始课,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李老师带领学生了解了有关昼夜交替的假说,再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来逐一验证假说,进而了解了假说是否能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现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在突破这个教学难点的教学上,老师能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这样就使教学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并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进行比较,明确几种假说虽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而“地球自转”更符合实际情况,最终得出“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这一初始结论。总之,本节课教学环节流畅,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效果很好。最后,教研员许老师针对科学课标如何进行“工程思维”进行详细讲述。


        本次科学组教研活动使大家获益良多,感谢两位老师带来的精彩一课。经过此次学习交流,在科学新教材的使用上,大家明确了 学习方向,有了更多的心得体会,将用于今后的课堂研究。

阅读 2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