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假期,我们来了一场继北美之后的首次欧洲自由行,英国伦敦——曾经的大英帝国权力中心,自然成为我们此行的第一站。
四月末的伦敦,春意浓浓,满眼都是化不开的绿,没有想象中的大雾迷漫,没有阴雨绵绵不断,福尔摩斯笔下头戴礼帽、衣着考究的绅士也没有出现。这个时节的伦敦空气里仍有寒意,天气也极像性格无常的孩子:阴、晴、阵雨随时“变脸”。
游览一座城市首要问题是交通,鉴于出租车实在太贵,从经济角度出发,我们按照朋友的建议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初进地铁站,眼前所见简直可用老旧来形容,地铁站内没有电梯,全靠楼梯上下;站台狭窄,没有屏蔽门;车厢里没有空调......当得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建成通车,且至今仍在运行,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利物浦街火车地铁接驳站
维多利亚火车站
六日的行程,我们乘坐了伦敦市区多条地铁、火车线路,彻底改变了对公交的最初印象,现在用发达和便利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尽管公共交通系统普遍已投入运行数十年,但设计之初政府就具有前瞻性地将地铁、大巴、火车无缝衔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城市内部和城际间巨大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网线让接驳变得易如反掌。
伦敦地铁站
同时在公共交通服务方面,当地政府也考虑到细节,十分人性化,我注意到几点:首先地铁分忙时和闲时票价,闲时票价优惠力度较大,间接引导了市民错峰出行;其次地铁票价2.7镑起步,设每日上限,超过上限价即无限次乘坐不再扣费。此外,伦敦发往周边城市的火车分单程票和往返票,往返票享受优惠,如无法确定回程还可选择开放式回程,即回程可在购票后30日内任意时间使用。
伦敦帕丁顿火车站
总体而言,伦敦蛛网般密集的公交网线和灵活多变的柔性服务极大地弥补了因年代久远设施陈旧的不足,因此绿色环保的公交出行成为市民的首选。目前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硬件设施已实现现代化,但软实力还有待提升,伦敦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到了北京怎能不当一回长城好汉,到了伦敦又怎能不去膜拜代表昔日王权、神权的神圣殿堂以及伦敦的地标建筑伦敦桥、大笨钟。抵达伦敦的当日,因为12小时长途飞行加上时差,我们以休闲为主——citywalk是较佳的放松方式。来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外,发现游客排着长队入内,因没有提前订票,担心不能临时购票进入,改为外观教堂,远眺伦敦桥。
随后,我们前往白金汉宫,通往皇宫的街道上挤满了人群,甚至皇宫外的围栏也贴满了各种颜色的脑袋,大家都在好奇地期盼着什么,警察来回维持秩序。不一会,身着鲜艳礼服、骑高头大马的仪仗队在乐曲声中沿街道行进直到白金汉宫里的广场,原来是白金汉宫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正在举行,怎奈我身材矮小又未占据有利位置,闻其声却不见人,只好感受人潮涌动的热闹气氛了。
威斯敏斯特教堂
远眺伦敦桥
白金汉宫内外等候观看换岗仪式的人群
沿着街道继续溜达,与跨骏马的帅气骑警们相遇,不少游人与他们闲聊,同时好奇地抚摸着皮毛锃亮的马匹,而他们则似乎得意地向游客展示他们“座驾”的高贵血统。再向前,街道旁出现一排楼层不高的建筑,一些出口用铁栅栏隔开,门内站着三三两两的警察,悠闲自在、表情轻松,建筑的侧面墙上是街道名称,其中一处写着DOWNING STREET,一时间我竟没反应过来,这么一座普通平常的建筑竟是大名鼎鼎的英国首相官邸——一个国家的最高政府机构,国内任何一座县政府大楼的豪华程度足以碾压它,情何以堪呀!
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
伦敦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欧洲大城市之一,寸土寸金,然而政府不为面子工程而大搞基建,修建豪华现代的钢筋森林,相反,让城市保留古朴自然的风貌,城市中心地带公园、湖泊、绿地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昔日的皇家公园均向公众开放,其中最为著名的景点就是海德公园、肯辛顿花园。这两处花园位于市中心,它们连接在一起,占地面积很大,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绝佳场所。公园拥有葱郁的植被和广阔的绿地,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清晨十分,漫步湖畔,天鹅、野鸭、鸳鸯在湖中欢快戏水,鸟儿在林间大展歌喉,散步的人们放开了狗绳,小狗们在草地上奔跑撒欢,偶尔调皮扑弄欢唱的小鸟,惊得鸟儿们急速飞去......人和动物在这里和谐共处,好一副温馨美好的画面。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伦敦的自然景观着实让人流连,而大英博物馆则更让我沉迷。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藏品数量超过其他三家数量之和,达到惊人的800多万件,只可惜空间有限,展出的文物仅有十分之一。博物馆按照文化区域分为非洲、美洲、古代埃及、古代希腊与罗马、亚洲、欧洲、中东地区等展馆,其中埃及馆是最大最受欢迎的陈列馆,吸引了无数爱好者;此外中国馆也陈列了丰富的藏品,其制造工艺的精湛体现出古人的聪明才智,也反映出宫中生活的极尽奢华。
号称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绝非浪得虚名,每一件展出的文物,无论是检测、鉴定、研究、修复还是保护,都体现出工作人员极高的专业度和科学精神,例如对于埃及木乃伊,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扫描分析,判定墓室主人的年龄、性别、身份、生活年代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此外,博物馆更是变身为教学场所,经常举办各类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博物馆中学历史,这比从教科书中死记硬背学历史生动有趣得多。
埃及馆陈列藏品
为了满足看展的爱好,我们两度预约大英博物馆,耗时数小时,仅仅走马观花浏览了展出藏品的极小部分,尤其中国馆所藏大量精美绝伦的瓷器,也只是匆匆一瞥,留下些许遗憾。馆内陈列的藏品常常会引起争议,有不少国人为中国的文物流失海外出现在别国的博物馆里而感到痛心,对此个人持不同观点。想想看,我们的古建筑、古董有多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和充满斗争精神的年代毁于一旦,能流传至今并加以完好保护,并能向全世界展出,其中太多人付出了努力,存在的意义远大于曾经拥有。文物无国界,它们是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吗?
中国馆瓷器
伦敦街头所见所闻无不展示出幅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画面:街头酒吧聚集喝酒谈笑的人群;公园里牵狗悠闲自在散步的人群;地铁站内上下穿梭的人群;古老建筑前开心留影的人群......回看历史,从16世纪末起陆续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海上强国,到18世纪工业革命开端,英国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鼎盛时期,大英帝国疆域横跨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亚洲,地球上24个时区的领土都属于英联邦。直到20世纪初,英国卷入人类历史上二次极具破坏性的战争,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迅速崛起,取而代之成为全球霸主。致此,大英帝国的光环逐渐消褪,但它开创的工业革命持续近百年,对全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人类的进步,影响至今。如此,我们现在揄揶大英“日不落帝国”已“日落”,于它丝毫无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所得远比读万卷书精彩。世界并非只有井口那么大,世界也并非黑与白,行万里路才能看见真实而非虚幻的世界,才能扩大视野、开阔眼界。心怀敬畏,亲近自然,走遍地球每一个角落,遇见不同的人群,遇见不同的风景,遇见不同的生活,收获旅途中的美好和惊喜。更重要的是,在旅途中,通过认识世界而重新认识自己,成为更纯粹的自己,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