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闪闪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孔集乡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诵读优美诗歌,感悟诗人情怀!走近《诗经》了解祖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文化,传承经典!

创建于05-20 阅读584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源远流长,而又得到长足发展的文学形式,便是诗歌。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出示诗歌,齐读导入新课。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人说,《诗经》是世界上最美的书,它一共有305篇,每一篇都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人说《诗经》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金钥匙,每一个故事揭示了一个哲理;有人说,《诗经》是人类文化、历史中的奇葩,内容涵盖政治、经济、习俗、爱情、生产等方方面面,无所不有。2000多年来《诗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历代读书人的尊崇。

    了解写作背景:在西周时期,有一个民族叫猃狁(后来称之为匈奴),这个民族的人十分强悍,常常入侵西周领土,搅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于是,西周统治者就大量征兵,远赴边疆抵抗入侵者。在那个时期,军营生活异常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加上军官们克扣欺压,不把士兵当做人看。所以,他们都非常盼望早日离开这可怕的环境,回到家乡的怀抱,回到亲人的身旁。但是,很多战士不是战死疆场,就是被饿死、冻死或被自己人活活打死。能够勉强活着回来的人,每每回想起军营生活,仍然是胆战心惊,不堪回首。这几句话描写的正是是一位老战士长年在边疆作战,远征归来,在路途中的所见所思。

      赏析诗歌:这陶醉的歌声,这远大的志向,这伤感的情怀……老战士都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借用了同一种事物--(杨柳)。这也是诗经里面大量采用的一种表达方法:借景抒情。其实,杨柳这种事物,在古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里出现过,借以抒发某种情感。尤其是用来寄托别离之情、思乡之苦的诗中最常出现。所以有“折柳相送”之说。

     这首诗用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领导和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评课: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注重学生对《采薇》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目标不仅明确,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地引领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内容充实授课内容丰富,不仅涉及了《采薇》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主题等方面,还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一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教学方法得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示范等,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阅读 5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