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榴花盛开的初夏五月,正是小麦泛黄成熟的时节,枣庄市义教段劳动学科迎来一场硕果累累的盛会。为推进义教段劳动学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加强学科中心团队建设,发挥市级学科中心团队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5月17日,市义教段劳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推进暨学科中心团队会议在舜耕中学举行,市区教研员、枣庄市义教段劳动学科中心团队成员和全市劳动课骨干教师参加本次活动。
薛城区舜耕中学党委书记于保龙致欢迎辞。滕州市教研员李琳琳详细介绍了滕州义务段《劳动》学科学业质量监测的有效做法,薛城区教研员褚宏勇作2023年度薛城区《劳动》质量监测工作的经验介;市教科院刘勇老师进行了对义教段《劳动》学科国家质量监测工作做了专题培训。
枣庄市第十九中学孙中立老师执教观摩课《变废为景——制作微景观》,本课通过废旧物品再利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微景观作品,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薛城区教研中心孙凤老师执教观摩课《编织五彩绳》,孙老师以端午节传统习俗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并探究制作传统工艺中国结,让学生体会传统工艺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下午的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首先,孙中立老师进行说课,台儿庄区教研中心王敏、峄城区教研中心左艳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点评中两位教研员强调学校要把劳动课程常态化实施,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感、幸福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和节俭精神。
薛城区教研中心孙凤老师从《编织五彩绳》的选题、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滕州市教研中心李琳琳、山亭区教研中心王振海两位老师依据课标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作了精彩点评,并为课例的优化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市教研员刘勇老师针对《劳动》学科课堂教学作了重要讲话,刘老师首先对于两节观摩课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拨指导,提出义教段《劳动》课程的“技术”属性和由“模仿”到“再现”的认知特点,要重视工具的选择和工艺规范,既要注重技术的学习与探究,也要挖掘主题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要素。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实施灌输式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在着眼真实生活问题的基础上,亲身经历实践全过程,通过项目式学习把创意设计转化为作品。
刘老师作《善于借势,积极作为——让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抓手》讲座,刘老师首先从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谈起,直指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当前教育中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创新等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反思。
刘老师引用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的名言:“学生应该是目的而非工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理想的品质”,振聋发聩地发问,我国自主创新匮乏的核心症结在哪里?为什么创新人才千呼万唤不出来?由此我们想到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些直击教育痛点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刘老师指出,所有问题,归根结底症结在教育,学生发散性、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主动性无从发挥。
刘老师列举了1944年陶行知制定的《育才学校手册》,其提出了“育才二十三能”的案例,反思今天我们的教育,刘老师提出《劳动》课程才是创新素养培育的有效载体,要开启一场由“课程变革”到“课堂革命”的深度教改,提倡开展研究型、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落实“3P”教学。
刘老师为我们展现了未来教育的核心内涵——云教育与实践场,班级授课制取消,学校成为学习中心和学习者共同体。强调新课程培育“三有”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阐释了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
刘老师创见性地提出:当前的基础教育段课程知识体系是三足鼎立的SST模型;引经据典地指出德智体美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教育是最高层级的教育。劳动是综合性、最具创造力的教育。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一切,包括人本身;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刘老师不遗余力地积极倡导让教育回归原点:解放学生,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最后,刘老师传达全市2024年教研工作会议精神和2024年教研重点工作,对于学科中心团队接下来的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刘老师旁征博引,结合具体事例通俗易懂地阐述了《劳动》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中的有效载体和不可替代的课程价值,并为中小学校如何落实《劳动》课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清晰的行动路径,让与会教师茅塞顿开。
“同舟共济风正劲,奋楫扬帆新征程”。本次活动将引领全市各学校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认识,增强落实劳动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开创更加扎实、更加鲜活的劳动教育新局面,借劳动教育质量检测的东风,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