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期

和光同尘读书苑
阅读 82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心得分享

尔东

读完本章,大家都有种感觉,本章是老子针对帝王,或者手握权柄的当权者,提出的要求或者是建议。“广施仁政,无为而治”。其实对于我们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正所谓“仁者爱人”。


有礼貌,品行端,有觉悟,待人以诚,示人以礼的人,去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以仁义武装外在,以觉悟提升思想,以品行彰显内在。知行合一,内外如一,以仁义之心,宽人待己。亲朋知己两三人,万丈红尘一壶酒。汝何能不知足?在道教,有这么句话,“有道无徳,道中之魔;有德无道,道中之贤。”由此可见,人的品德确实是万物之基,后世之本。


以品德高示人,也不是说让我们就违背本心,强迫自己,想要怎样怎样。而是以这些内修于心,去自然的发展。心修正,身则不偏,品行也不会太差。


正所谓,相忘于无为,各随其性。

热烈如焰火,敢比肩烈日,   

洁净如藕白,堪譬如银月。

我心坦荡,有何惧哉。

道心永存,返璞归真。 

六玄

第十七章,感悟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是现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不同的现象对应着不同的档位,每个人可以去对照,感受自己处于哪个档位。


说有两个故事吧,都是关于扁鹊的。


第一个是扁鹊三兄弟,扁鹊说自己的医术水平最差,只能等到身患绝症快要挂了时,才能妙手回春将病人救活。他的二哥呢,在病症很轻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开两包感冒药就把大病给化解了。他的大哥更绝,一瞅那人的气色,就知道再这么下去就要得绝症,在病症还没有显现的时候,让那人多喝水,多睡觉,按时吃饭就给消解了。这些档位对应的就是太上和后面的其次,但是结果呢,扁鹊收到的锦旗最多,因为病人疼的快死了又被救活了,就认为扁鹊的本事最大。这个故事呢,有助于我们分清什么是高人,什么是伪专家。


第二个是扁鹊见蔡桓公,看他气色不太好,就说你有病,蔡桓公很生气,说你才有病,你全家都有病,扁鹊被骂了三次就干脆跑了,蔡桓公病入膏肓时让人去请扁鹊治病,扁鹊摆摆手说太晚了,没救了。这个故事呢,对应的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我们对于旁人甚至高人的点拨,要当回事,虽然感觉可能不太好,但是警醒一下又没什么损失,或许还能化解掉未来的灾祸。


这两个故事呢,都是属于修心,接近归根复命的虚静,远离不知常、妄作凶的大坑。不随大流盲目的侮辱、畏惧、赞美等等,去学会相信相信的力量,反过来能够收获的信任越多,越能说明自己的档位在提升。一边是对内修心的积蓄,一边是对外修行的释放,这个释放,就是本章的后半部分,“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你看,前半部分是外界现象,后半部分是内在根源,特别是这句悠兮其贵言,我觉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说浅一点,咱们去认真观察,你看哪个大领导是碎嘴子。说深一点,言为心声,佛家说造口业,道家说开口神气散。这个悠兮其贵言对内直通心性,对外塑造因果,这个因果的力量,比什么言多必失更具有长尾效应。


我说的因果,是从历史人物里得出来的。比如写杨万里,王羲之的时候,人家从他爸,他爷那会就不寻常,而且这个因果也属于现象,根源是心性和暗力量之间的连锁反应,言行就是两者之间的触发开关。好比世间是这个屋子,有些灯能看见,有些灯看不见,五花八门的线路缠绕在一起,暗力量就相当于电流,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一动手按开关,或者吼上一嗓子,有些地方的灯就亮了,或者灭了。高人行事说话简洁有效,因为人家能够捋清楚,大概知道那些举动、哪句话语对应哪些开关,不像咱们修行远远不够,没有智慧捋清线路,瞎动乱喊只会搞得霓虹闪烁,乌烟瘴气就像歌舞厅似的,乱七八糟的因果也接踵而至,但是到最后,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相抵,这也塑造出历史人物的千般命运。


终究,我们都会变成历史人物,所以要谨记“悠兮其贵言…”。

张亚安

《道德经》第十七章感悟


一、管理形态:这一章中老子用四种管理形态,对管理行为及后果的优劣进行了描述,也提出了”太上,不知有之”这一“道政合一”的管理思想,用三个“其次”对不能道政合一所形成的管理层次及结果进行了阐述。那么我认为太上之治就是“道”法中的无为之治。“其次,亲而誉之”就是“德”治,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仁”治。“其次,畏之”就是法治了。“其次,侮之”这就谈不上什么治理了,而是未路帝王或统治者在政权颠覆前压迫人民的捶死挣扎罢了!


二、管理的自然规律:我们从“侮之到太上”反向思考一下,每个朝代或政权都是由于最后统治者的无能,政治体制的腐败,导致国弱民贫,民不聊生,造成“其下,侮之”的管理现状,最后有志之士带领人民揭竿而起,推翻了旧的,未落的,腐败的,让人民饱受剥削和压迫的政权,从而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正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共产主义传播到中国,进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经历了千难万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建立了新中国,一个新政权的诞生,也是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开始。为了治理好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推翻了过去旧的制度法律,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国秩序。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到现行有效的243部法律法规,从《宪法》到《民法典》这都是我们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制的建立建全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安定团结的基本准则。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2012年党的十八党首次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这就是在法治基础上让中国人民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仁”治。这是没有纪律约束的,但需要每个公民自觉自律,是让人们发自内心去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提振民族精神,民族骨气,人民底气的“仁”治与“德”治。最后通过几代人共同努力达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道政合一”“无为而治”的理想化社会治理状态。


三、遵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最好注解,要达到“太上,不知有之”,这种理想化的管理,我认为就要每个阶层的领导者无私奉献、克已奉公、诚实守信,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牢记于心,落地落实,做为社会建设中每一分子的我们,也必须通过提升人性之中的德行、智慧、开明、上进等优秀品格,实现人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来共同维护这个国家这个社会。顾炎武的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经告诉我们,要想达到国家富强民主,人民生活富裕,自然生态和谐,不但是一个政党的责任,也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共同维护。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通过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所处的社会必然会成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状态。

李翔

道德经第17章学习体悟分享


通过本章学习,结合前边十六章节的体会。我们可以理解拓展思维,如何理解“信任与危机”。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已经少了几分信任,多了几分猜疑和疑惑。从很多企业个人生产及销售商品,环节存在问题。尤其三角债更是困扰着很多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心如何变化,真诚与信任永远是武功秘籍,也是最高的营销管理手法。如果失去真诚与信任,商品再好,花言巧语,能骗哄一时,骗不了一世。建立不了足够的信任分值。最终还是走向失败之路。危机时时在,但信任才是长久之计。可能各种因素失去了今天和明天,但是有真诚信任在,不会输掉未来。德是道在人间的最完美体现,真诚信任才显得如此重要。我们在学习真诚与信任的时,首先想到了的是“胖东来”,它是商业界生产销售最好的典范,赢来无数商业精英的实地考察参观学习,胖东来几十年如一日的诚信经营,全体成员踏实为人,真真切切让大家感受到了胖东来超市的魅力“傻”,傻的可爱,傻的让人无法抗拒就想与其接触,因为傻,逛胖东来就成为一种时尚,是享受美好生活的新方式,带给大家一种快乐消费新氛围,在商业与做人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当很多商家在喊这个时代难赚钱。胖东来的商超是人满为患的,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一睹它的风采。尤其他销售的茶叶更是离谱,是要排队的,销售火爆。从开始的营业到七点。改成六点,改成五点,改成四点,最后实在人太多服务不过来,改为排号,每天四百个号,排不到号的,“对不起”,欢迎明天再来。想想为什么他的茶叶生意那么好,每天销售在五十万七十万八十万甚至到一百万以上,员工由原来有十个,增加到20个,还是忙不过来,最后没有办法,只能缩短营业时间排号,它的商品不是多完美,而是有温度有爱,他们企业的做人理念,老实踏实合理,老百姓形容就是个“傻”,可以傻一时,没有几人天天傻,月月傻,年年傻,傻得可爱,傻的离谱,收银台结算一颗西瓜时,顾客担心不结实,他们给套了九个塑料袋,顾客看不下去了,喊到够了、够了、够了,胖东来真傻。让人无法抗拒它的巨大魅力,大家对他百分百的信任,它不成功谁成功。这个信任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傻子做人的原则,才换来大家的任可。大家不怕花钱,就怕被人欺骗,怕被人嘲笑。利润合理不是罪过,物有所值才是最好。我们学习《道德经》前十六章已经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事,为商之道,财富之道。《道德经》的德字是双人旁,表示是利益他人合作共赢,右边下边有个心,诚信金营,心诚则灵。就因为傻子愿意干我们普通不愿意做的事情,最后傻子缺心眼,却成功了。这难道没有对大家有所启发。


做生意之道,蕴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智慧在其中,三家都在讲因果规律,种如是因,接如是果,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如《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于殃”。儒家曰:“仁者无敌”。佛家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家都说的一个意思。种啥因,自然结啥果,剩下的交给时间吧。一切都是自己点点滴滴修来的,好坏怪不得别人。有人问那我咋为什么这么穷呢?古人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全是自己修来的好运气,加油哦……

胡小进

《道德经》第十七章 信而贵言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一) 本章涵义:

本章内容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厚的领导哲学与人生智慧。我们将继续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结合实际生活案例,一同探寻其中的深意。设想你是一位团队的管理者,面对性格迥异、需求多样的团队成员,如何做到既有效领导,又能让团队成员保持积极性和自主性呢?《道德经》第17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领导模式。


“太上,下知有之;”

这是最上乘的领导境界。在这种境界中,领导者几乎隐身于背后,团队成员知道他的存在,但他并不直接介入团队的日常运作。这样的领导者给予团队充分的自由和信任,让成员能够自主决策、自我驱动。这就像一位高明的园丁,只需适时浇水施肥,而不需要时刻操控植物的生长。


“其次,亲而誉之;”

稍逊一筹的领导方式是让团队成员感到亲近并赞誉。这样的领导者不仅关注团队的工作成果,还关心成员的个人成长和福祉。他们通过与成员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赢得了团队的忠诚和尊重。然而,这种领导方式也可能导致成员过度依赖领导者的情感支持,而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其次,畏之;”

再次一级的领导方式则是让团队成员感到畏惧。这种领导者通常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惩罚措施来维持团队的秩序。虽然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它可能会削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甚至导致团队成员的离心离德。


“其次,侮之。”

最糟糕的领导方式则是让团队成员感到被侮辱和轻视。这种领导者往往对团队成员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信任,导致团队成员士气低落、消极怠工。在这种环境下,团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潜力和创造力。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领导者的信任是团队凝聚力的基石。如果领导者缺乏诚信,那么团队成员就很难对其产生真正的信赖和归属感。这种信任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团队的士气和效率,还可能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猜疑和分裂。


“悠兮,其贵言。”

这句话提醒我们,作为领导者,言辞要谨慎而珍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领导者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团队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领导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避免说出不负责任或伤害团队成员感情的话语。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当团队在领导者的引导下取得成功时,成员们会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领导者的强制或命令。这种“无为而治”的领导境界是最高明的。它要求领导者在幕后默默付出,为团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充满信任的工作环境,让团队成员能够自发地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和创造力。


(二) 历史事例:高明的领导不随便发号施令。

汉朝初年,丞相萧何死后,按照刘邦的遗嘱,曹参继任做了丞相,担起了治国重任。曹参上任后,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他对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执行;对萧何所任用的官员,一个也不加以变动,原有官员依然各司其职。曹参对他们按职权范围该处理的事情,从不加以干预。因此在朝廷丞相变动的关键时刻,没有引起任何波动,朝中君臣和原来一样的相安无事,朝政也和原来似的井然有序。


几个月后,曹参把一些好名喜事、舞文弄墨的官员全部革除,又选了一些言迟舌钝、年高忠厚的人补上空缺。从此,他便将自己关在府中,终日饮酒,不理政事。许多大臣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想当面问一问他。可每次一进曹府,便被曹参拉到桌上痛饮起来。大臣们无可奈何,只能陪着他喝酒玩乐。


时光飞逝,可曹参既没有设计出“胡服骑射”的变法蓝图,也没有提出和匈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外交新思路,这使本来对他寄予厚望的汉惠帝迷惑不解,汉惠帝沉不住气了。


一天,曹参的儿子曹窟进宫见驾,汉惠帝便对他说道:“去问问你的父亲,为何不理政事终日喝酒?难道丞相的使命就是终日喝酒吗?”最后还嘱咐曹窟,不要说是皇上问的。


曹窟回家将汉惠帝的话说了一遍。曹参听完,怒喝道:“你小子懂什么?!”曹窟把事情回报汉惠帝。惠帝便召见曹参,问道:“你为什么责打你的儿子呢?他所说的话全是我的意思。”


曹参拜伏在地,叩首请罪,然后问惠帝:“陛下认为自己能比得上高祖皇帝吗?”汉惠帝说:“朕怎么敢同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陛下慧眼识人,丞相萧何与我谁优?”汉惠帝不解其意地答道:“您恐怕不及萧丞相。”


“皇上圣明。从前高祖和萧丞相定天下,法令制度都已完备。现在陛下垂拱而治,臣等能守职奉法,遵循前制而不有失,便算是功德了。难道还想胜过前人一筹吗?”


曹参分析道:“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制定了完备而又卓有成效的法令,我们很难制定出更好的法令来。现在陛下和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汉朝经过长期的战乱,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曹参无为而治,可稳定民心,使民有所依,这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吻合的。


所谓无为而治者,是指顺其自然,让百姓自得其所。这并非随波逐流,而是静观其变、顺应时势的大智大慧。曹参不仅懂得施行无为而治,还知道顺势而为,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得“道”之人,甚至是一位“太上”级别的领导者了。


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不会直接介入工作过程,而是为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鼓励他们自主创新工作方法和策略。当他们的工作成果得到认可和赞誉时,他们会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是领导者的功劳。这样的领导方式既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又能够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道德经》第17章为我们揭示了领导艺术的真谛。作为领导者,应该学会在幕后默默付出,为团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充满信任的工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出团队成员的最大潜力和创造力,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能够启迪现代领导者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领导之道!

马志峰

第十七章对企业管理的启发: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对企业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


很多企业管理者,以管理严格为荣。惩罚措施越严密、越严厉,就代表越会管理。他们认为管理的任务就是制定惩罚措施,惩罚的力度越到位,员工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企业被他们管理得井井有条。的确如此,采用这种管理方法管理的企业,的确井然有序。但是,没有哪一个员工愿意在重罚之下去创新的,因为创新有可能会失败。没有哪一个员工愿意在重罚之下勇挑重担的,因为多做事情就意味着会多犯错误。在这种企业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成了员工的“座右铭”。


与其压制,不如放开。


有很多企业界的管理者,一提到现代的年轻人,特别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俗称八零后)年轻人就摇头。其实他们没有搞清楚这些年轻人最需要什么?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和机会。


有这样一个团队,都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足30岁。采用的方法是鼓励每一个员工对自己进行实事求是的定位,企业对他们进行观察考核。如果他是单一型人才,就把他朝着专家或者高级技能人才方向培养;如果是复合型人才,有着强有力的执行力的人,就把他朝着职业经理人方向培养;如果是文武双全机智果敢的人,就把他朝着老板(合作伙伴)方向培养。


各级领导都必须是导师型领导。


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我的部下,也要求他们毫无保留的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的部下,企业内部大力提倡全员学习风尚。


没有无能的兵,只有无能的将。


各级领导不准越级指挥,每个员工都只有一个领导,拒绝接收其他人的指挥。各级领导不准说自己的部下无能,如果工作没有做好,一定是领导方式出问题了,与员工无关。如果有员工工作不得力,一定是没有用到别人的优点。凡用人用到优点处,他就一定是人才;如果用到缺点处,他就一定不得力。


中国人顾面子,一定要把面子给足。


奖励一定要不失时机的大张旗鼓表彰,奖励要尽量靠上限,公布的范围要尽量大。惩罚要先把思想工作做通以后,尽量靠下限处罚,公布的范围要尽量小。决不准许在大庭广众之下斥责员工,大庭广众之下只准许大声表扬员工。


中国人有头脑,不愿意受这样那样的约束。


用不着繁杂的规章制度,连打卡机都取消了。不用担心员工会由此涣散。中国人喜欢横向比较,只要不失时机的表彰先进分子,谁都不愿意当落后分子。这样一来,团队非常稳定。员工们都以一种主动工作的态度在工作。没有人安排,他们也在主动加班。遇到困难了,大家就会自发的集体讨论。


这也许就是“管理就是不管”“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李欢

第17章主要讲的是不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俗话说,盛世出诗人,乱世出英雄,末世出奴才,就是因为君王治理方式不一样导致的。


好的治理能让成员独立自主、人人自危、自由发挥,这个组织就会很有活力,不好的治理会让成员不由自主、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会感觉到压力和焦虑。


我举一个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实当中有很多家长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认为孩子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来给规划他们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达到他们没有达到的高度因此他们给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学音乐美术乐器跳舞等等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都强行让学习同时还要让孩子兼顾学业必须品学兼优这种逼迫式的教育我们已经屡见不鲜了这的确也能逼出一些人才但这些人才都是在家长逼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就像机器人一样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就算有所成就也很难他们只做孩子的精神支柱,在教育方式上就属于无为而治,这样的教育方式成就了很多成功人士,他们有思想、有魄力,有创新、有活力,这样的人才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说好的管理者也是一样的,少些繁杂的规章制度,少些约束,未必是一件坏事。


 再者说,就像我们读书会一样,我希望我们杜会长不说做的太上。太上就是做到最好。咱们本来就是一个公益性的读书组织,后面的成员也会越来越多,读书会肯定是越做越强大,我们有纪律,但也不号令强施。


为无为,则无不治!

杜建刚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领导者,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善于处下,越是位置高的人越要懂得善于处下,越要谦逊、谦让、谦虚,他讲的是这样,你善于处下,才能真正居上。


第十七章讲主要做为一个领导者的层次与境界。最好的领导者做到什么程度,下知有之,下面知道有你这个人,你名气没这么大,因为你不是什么事都管,你不穿越自己的边界,你把你该做的位显的事情做得非常好。我们前边讲过道落实在现实中的含义,方向 目标 规则 境界  边界,底线,把这些重要的问题给大家弄清楚,方向  目标 大的问题制定好,规定好,把底线告诉大家,其他的事,不该你管的,你不是什么事都插手,什么事没有你不行,有的人就是这样子。在单位没有我不行,一定垮台。根本没那个事,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而且你这样做会把自己累死。因为很多事情到了你这个位置的时候,有些问题你不去管比你去管反而更好。太上,下知有之。这就是道家讲的无为而治,该为的部分你为,不该为的部分里面,你不是什么事情都管,什么事情都去插手,没你不行。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员工根本不知道麦肯锡的那个头是谁。


庄子有一句话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所有的幸福都无法复制,活得通透舒服的人,都能读懂庄子的三重智慧: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对于鱼而言,江湖是它们的天堂,水是他们的生命之源。在水中,鱼儿们自由自在地游戈,忘记了自己身在水中,这是因为它们已经融入了水中的环境,与水相互依存,相互忘却。


对于人而言,道术是他们的处世之道,精神支柱和生存之道。善用道术,人们可以摆脱世俗的纷扰和痛苦,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人们忘记了自己所依赖的道术,这是因为他们已径与世事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相互忘却。


这就讲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道治或无为而治的政府之下的民众,充分享受着政府提供的自由空间,能自己生存,发展并享受自由,似乎与政府并无多少直接的关系。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告诉我们一个很多人难以想象的领导人状态。做得好的领导考,就好象大道一样,无影无形,既没有赞誉,没有侮辱,没有畏惧,这也是老子推崇的领导状态。


看到,太上,不知有之,很多人会有越来越强烈的一种感悟,从古到今,人们所做的似乎都与老子的教导相违背。也许,这正是许多高手对老子思想很痴迷的原因吧,有许多做事的高手,做领导时却往往手忙脚乱,很显然是不得要领。老子的思想,恰恰为不会做领导的人打开了一扇天窗。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做领导的人,凭自己的经验主义,凭自己的思想去领导员工,不按科学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人,有些领导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让自己陷入具体事物难以自拔,该放下要放下,该授权要授权。有一句话感觉有点道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个管理者要思考战略上的事情,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样的领导者往往没有企生文化建设的远大布局。在这里讲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广义的,不是我们常想的在企业墙上写一下文化标语,企业使命,价值观,愿景之类的东西。真正的企业文化建设,包含精神层面的精神文化,理念文化。制度层面的制度文化。行为层面的行为文化。物质尽面的表象文化。这样的领导者往往没有制度管理的意识,喜欢听取下面人所有人的请示和汇报,到处插手,把大权全部揽在自己手里,无法在制度和机制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最终只有他自己最负责,其他人都无所适从。领导者的责任是为企业确立大的方向与战略,减少个人欲望,维护制度运行的权威,如此这样子,才能让自己做该做的事,同时也留给别人做事的空间。实际上合乎正义的发展方向、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顺应人心所建立的制度与机制,就是企业的大道。而能够建立和遵循企业的大道,才是领导之道。

逍遥子

道德经第17章 功成事遂


本章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组成:古代帝王治理百姓的四个层次和诚信的问题。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最高明的统治者,人们只知道有它的存在,从来未曾谋面。用大道来治理国家,做到了道政合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被后世过度美化的时代,就是黄帝,唐尧,禹舜等上古先王的统治时期。


比这种无为而治的统治者稍差一些的,是令人民“亲而誉之”的统治者。他们奉行的是“仁政”是“王道”。在这样的统治下,人民对统治者心怀敬意,对他亲爱有加,交口称赞。例如唐朝的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


比“亲而誉之”更下一层是“畏之”。这样的统治者,人民害怕他。用严刑峻法来制约百姓,不服就揍,我说是啥就是啥,乖乖听话就行。


最差劲的统治者,就是人们对其很轻侮的统治者,人人咒骂,鸡飞狗跳,整个社会一片乱糟糟,预示着天下必将大乱。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几句话只要讲了诚信的问题,信用是权力的重要基础,当统治者的诚信不够的时候,人们对他的号令就不再信任了。高明的统治者应当很悠闲,很少发号施令。悠兮贵其言的前提条件是功成事遂,在默默当中完成了天下的大事。


悠兮就是处无为之事,贵言就是行不言之教。与第二章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前后呼应。“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内容,是永远不变的主题,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小鱼鱼

领导者应该无为而治

        ---读《道德经》第十七章有感


第十七章开篇便提出了“太上,下知有之”的观点,这句话让我再次思考了领导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理想的治理状态下,民众仅仅知道有领导者的存在,却不被其具体的行为和政策所左右,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经营个体事业,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懂得让民众自然发展,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去干预和控制。


接着,文中提到“其次,亲而誉之”,这是对上一层领导方式的补充。在次一级的治理中,民众与领导者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对领导者赞誉有加。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增强民众对领导者的信任和支持,但也可能导致领导者因过度追求民众的好评而偏离了真正的治理目标。


然后,文中又提到“其次,畏之”,这是指领导者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管理民众,使民众对领导者产生畏惧心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维持社会的稳定,但长期来看,它会导致产生负面影响。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也一样,强制性的措施和手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最后,文中提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是对前面三种领导方式的总结。如果领导者在民众中的信誉不足,那么民众就不会完全相信领导者的政策和决策。这提醒我们,作为领导者,必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建设,以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重。作为企业领导者,要不断地在经营企业中,持续学习,保持精进,修养品质,与企业一起进步。


这一章的精华,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治理之道在于“无为而治”,让民众自然发展,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去干预和控制。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作为领导者,必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建设,以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重。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中汲取智慧。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还是个体的经营,都需要我们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这也是管理的最好境界是“不管”的最好诠释,让民众或员工自然发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建设,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北方有秦人

道德经第17章 功成事遂感悟


古代帝王治理百姓有四个层次,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个人认为分别对应,天道,王道,霸道,诡道!


古时候圣人无为而治,懂得“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掌握学识做加法,了解越多越纯粹,教化万民,使百姓得以果腹,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在修道的路上做减法,减少贪欲,减少自我,一直减法为“零”,神龙见首不见尾!人们只知道有其存在,不闻其声,不见其形。顺道而行,百姓自治,无为之治,无所不为!


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提倡“仁爱”认为“人性本善”提出“为政以德”的理念,强调在政治治理中应遵循道德原则,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这一思想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政治观!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还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的观念,提倡王道理想,人民尊重称赞这样的统治者!


道德即隐,仁义乃彰。仁义不行,刑法斯作。霸道的统治者是人民畏惧的!周分封800诸侯,礼乐崩环后战乱不断,春秋无义战,兼并不止,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乱了几百年,百姓苦了几百年到始皇帝统一,又二世而终,被称为由始而终,不过二世!天下苦秦久矣!百姓苦的不止秦,而是参与战乱的所有不施王道,争霸无道的诸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几百年没有安定日子过,百姓怎能不畏惧!


有知有识,故欺伪日生。行诡道之君,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提出“兵者,诡道也”。军队是国家的利剑,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缺失公信力,人民自然不信服。纵然为将者,智信仁勇严,军队难以形成战斗力!


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道御天下。不自信,加之以仁义,重之以刑政,而民是不信矣!老子因见世道日衰,世风日下,想复太古之治,契合天道,无为而治,如烹饪,首先了解食材属性,冷热寒凉。其次根据人的不同需求掌握火候。再次,做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故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治大国如烹小鲜!            

枕上诗书闲

第十七章感悟:


本章主要还是讲无为和有为的区别,以及如何持守无为之道。统治者的执政理想状态,就是“不治而治”,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行为行动比语言说教更为重要。


领导者用自然之道在管理,只是遵循自然法则而行,即按照人的本性而行。发挥每个人的特性,按事物的本质 ,人的本性进行管理。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无为而治,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没有差别和约束,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没有分别取舍贪嗔好恶。


每个人的认知、立场各不同,尊重每个人的说话处事方式,人无完人,多思人恩德,想人的好处。看到他人的优点及付出,给予赞美与肯定,能够包容万事万物,这样就不会让他人对我们有畏惧,更不会招致他人的侮辱。


如约而至就叫“信”,如春花秋月,夏有冷风,冬有雪,一切如约而来就叫“信”,一切顺应规律,遵循道而行,顺势而为。语言是一种能量,也是有灵性的,所以平时应该”谨言“”少言“,经过深思熟虑后再表达出来,做到言行一致。


老子所讲的"自然“主要内容。第一个:天然。天然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第二个:人性的自然,也叫做“天性”。人的本性,人的自性,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要自然的去发展。第三个:合乎自然规律。与道合一,处无为之事,不违反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井然有序。既然看不见,当然“百姓皆谓我自然”。古语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百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对于老百姓而言,这是他日常自然的自由太平生活,并不察觉到有无统治者的作用,对帝王和老百姓而言都是最理想的关系。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独立想法,不要有太多的干预,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孩子依着天性本性去成长,在他需要时给予关爱和帮助,言语上也不要一直唠唠叨叨,能够接受他的好与不好,想让孩子成为怎样,首先把我们自己做好,把榜样做出来,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让孩子感觉不到是父母在教育和鞭策,润物细无声地去用行动影响孩子。


最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管做好我们自己,不问结果。给自己多积功累德,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胡宝

《道德经》第十七章


现在常说自然而然,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自我,不易轻易的跳过,也很难跳过某个阶段,突然遇见另一个阶段的自己。


花花草草看似静静的不动,但是她们的那一份静,常人又是很难到达的,静静的生长成长,静静的展示花红柳绿。


在人性的面前,世间大众人民似乎也是饭有所食,衣有所穿,像是天下一家人,自然而然的体验者人生的酸甜苦辣,年年往往。


普通的个体,自然而然的成长,向着阳光,追着光芒,健康的向上,可是现实确实很多人忽略掉了自然而然的成长属性,身体得亚健康状态成为了普遍,也自然而然的失去了真正的健康,得到的也是自然而然的非健康体态。


无形的能量萦绕在各个方面,虽然看不见,确能感知到,心上的向阳,也是我们不能轻易忽略掉的存在,尊重万事万物,感知万事万物,也遇见自己。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05.19

新农望烟酒茶店

阅读 82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