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小之声】“播”种希望,“音”你精彩——海阳路小学“红领巾广播站”开播啦(第十期)

贝贝
创建于05-20
阅读 4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红领巾广播站”是校园文化的窗口,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开展“红领巾广播站”活动,旨在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持续发挥育人功能,服务学生高质量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本期“海小之声”由三一班主持。主持人是本班潘雨萌同学和刘嘉懿同学。

第一部分《宣传海小正能量》

首先,我来为大家播报本期的海小正能量。

清晨的阳光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早晨的微风中夹杂着青春的气息和淡淡的书香。在这样的场景中,每个人都是主角,他们用最简单最真实的方式,传递着海小正能量。

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弯下腰捡起了一片纸屑。这并不是第一次,而是每次经过这条路时,她总会下意识地关注周围的环境,顺手捡起那些随风飘舞的小垃圾。这不仅仅是爱惜环境的表现,更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公共空间的态度。在她的带动下,原本可能会被忽略的那些小纸屑,变得不再那么刺眼。

课间休息时,老师手里捧着一沓厚厚的作业本,走进教室。正午的阳光照在这些作业本上,显得格外沉重。一个同学毫不犹豫地走上前,接过老师手里的作业本,他明白这不仅仅是帮助老师减轻负担的行为,更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的态度。他的这一举动,让老师会心地笑了,也让在场的同学们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精神。

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却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推动着整个校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温馨。每个人都有传递正能量的能力和责任,或许是随手捡起一片纸屑,或许是主动帮助需要的人,或许是每次对待知识的敬畏与认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与学习的意义.

第二部分《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

家风是一本书,写满中华民族的智慧;

家风是一轮明月,光辉普照神州大地;

家风是一棵树,历经千年依旧生生不息;

家风是一条河,流过广阔的时空却依旧清澈。

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

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不少可以称之为传世经典:

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

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勉”就是曾氏的家风;

周恩来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清正”二字贯穿周总理的一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的家训;             

“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是李世民的家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欧阳修的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朱子家训;

“低调做人,清廉做事”是毛主席的家训

华民族历来注重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

勤俭、正直、孝悌、清廉,读着这些伟人的家风家训,着实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生敬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孝”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家风的组成之一。

“孝”不一定要用轰轰烈烈来诠释,他也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

孝,是父母劳累工作一天我们送上的一双拖鞋;

孝,是父母晚上回家我们端上的一盆洗脚水:

孝,是父母累的时候我们的一句安慰;

孝,是父母看到我们的成绩露出的笑脸。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良好的家风,犹如一眼清泉,能够荡涤一切品行的污垢;

良好的家风,好似一曲古调,能够抚平一切思想的褶皱。

古往今来,家风都是一个家庭重要的精神内核,

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成长;

它是一个家庭的基调,在历代传承中,塑造着一整个家庭的品格和德行。

万户尘雾之微,尚能补益九州浩浩山海;

小家荧烛未光,亦可增辉大国浩浩日月。

俗话说国有国风,家亦有家风。它们也许被写成字,高挂在客厅上,时时被长辈拿来训诫后辈;

它们也许化为无形,散布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辈。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汪曾祺《冬天》中所描绘的温暖画面,也是曾经的我们无数次在梦中期盼的过年。自古家人度佳节,文化亦久情依旧。

还记得我小时候,过年团圆饭,长辈总喜欢让我们表演自己擅长的节目,虽然很害羞,但一家人都非常高兴,也会获得很多夸赞,还会一起唱歌跳舞,热闹的氛围使我有了自信活泼的性格,也拥有了展示自己的勇气。

而反观鲁迅小时候,除了过年过节外,最盼望的就是五猖会。有一年,在他笑着跳着即将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的时候,父亲却忽然出现在身后,让他拿出《鉴略》来,读熟背出后才能去五猖会。母亲和下人都不敢触犯父亲的威严,严厉的家风扼杀了鲁迅童年的乐趣。对于年幼的迅哥来说,要熟读背出艰涩难懂的《鉴略》并非一件易事,父亲的严厉以及背书的艰难让他最后觉得五猖会的热闹也索然无味了。

但与父亲对他严厉古板的教育不同,鲁迅对于子女非常宽容,他在某篇散文中训示儿子道“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也是鲁迅自身对家风的传承与进化。与文化一样,家风的传承也应弃其糟粕,传其精华。

再看傅雷一家,《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全面展示傅雷一家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为底色,“做人”为底线的家教家风,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对于“做人”,傅雷写道:“我说的‘做人’是广义的:私德、公德都包括在内,主要是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我父亲说的做人绝不是世俗概念的‘做人’.....是‘回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样的人,是在最高意义上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

傅聪生活在海外,傅雷夫妇通过一封封殷切真诚的信件与傅聪建立牢固的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产生了心的结合。即使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不因国内家庭所受的残酷遭遇,也不因自己蒙受的恶名,而背弃祖国,不说或做损害祖国尊严的言行。他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和个人遭遇中始终牢记着父亲对他的深情教诲。

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家之脊梁,正国之傲骨,中国才能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州载光阴弹指过,未经磨染是初心。”是傅聪坚守家风原则,铭记父亲教导,逆境下秉持一片爱国赤诚之心;是李密乌鸦反哺,抛却名缰利锁,只为让景角斑白的祖母颐养天年;是曾国藩克勤克俭,不忘教育子女,以双手创造蓝天。自古有谚语“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家中长辈,更应挺起脊梁,以身作则。培育国家栋梁,家家诚应担责。

当家与国如并蒂花开般绽放于世间时,未来的征途也恰似星辰大海。有家才有国,国家的时代振兴浩然正气,亦可促进家风的与时俱进蓬勃发展。和光同尘,与时舒卷。

当民主平等成为时代的主题曲,当年鲁迅不得不熟读《鉴略》以求观《五猖会》的严厉家风已不复存在。“读书有什么用,赶快回家种田吧。”曾经偏远地区孩童稚嫩的眼神中闪现着对求学的渴望,如今古老的观念被破除,每个角落每个孩子都能拿起课本绘制自己未来的蓝图。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徐前行,每个家也在随时代慢慢改变,驶向前方。

吾辈青年,羽翼渐丰。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承担家之重任。更应

凭澜观潮,逐浪扬帆,以家之微芒,益国之日月!

每周一的“红领巾广播站”活动,各个班级都积极组织,认真收听,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听有所获,学有所思!

第三部分《流动红旗到我家》

本周继续将“纪律,卫生,志愿服务”优秀班集体用广播的形式把获奖信息传递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获奖班级以班为荣、为班自豪!

红领巾广播站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希望小小的广播站能承载孩子们童年的梦,播撒快乐的种子,在和谐的校园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阅读 4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