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育生命叙事】教育,是一场爱的坚持

甘小陈永吉
创建于05-08
阅读 39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而我正意气飞扬,刚刚出发。2017年9月,是难忘的,也是幸福的--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并踏进了甘沟中心小学;走进一(4)班担任数学教学和学区美术课程的直播工作。当时的激动与紧张,至今难忘!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41个刚从幼儿园踏进一个班的孩子,叽叽喳喳又状况不断。为了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记录,我发现发怒成了我的日常,课堂上有孩子不专心,下课有孩子打小报告,有孩子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怒火。课堂上,我会大声呵斥不专心听讲的孩子,课下我会因为个别不注意安全的孩子,惩罚全班孩子不能出去玩。只因为我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却没有去想犯错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更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的那些对小学生活满怀期盼与憧憬的其他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严厉要求,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纪律、课间安全,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感觉到每个孩子看我时畏缩、胆怯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沉闷的气氛,我陷入了沉思。思考后,我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孩子们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孩子们心中的热情。。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孩子们更喜欢课堂,期盼上课。于是我继续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课堂上同孩子们亲切交流,我不再吝啬对他们的表扬,会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课间参与到大家的游戏中,和他们一切游戏、欢笑。渐渐,我感觉到孩子们见到我不再那么胆怯了,他们慢慢喜欢上我了。

      魏书生说“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我们应适当地用上糖衣良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句表扬乃至一个微笑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用心。执笔从教,我们是教师;陪伴在侧,我们更是亲人朋友。我们要用心对待,用心交流,倾听孩子们的故事,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我相信这样有爱的教育一定会温暖、激励他。

  朱永新教授提出:相比于美育,其他学科的学习特别是知识的学习必由之路是大脑,当然,我们也会强调“做中学”,但这里“做”只是手段,以至于有人认为知识不用学,输入“脑机”就可以了。但美育的“做”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并为之所动。美育同时又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是主观的,是个性的,是非确定的……就这些意义来说,美育显然不是为现行考试制度准备的一门课程,美育的成效更不能仅盯着考试分数。

      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是艺术。学习绘画、弹奏等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但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音乐,画好素描不一定美术素养高。事实上,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所谓审美品位是指审美超越具体的形象和技艺,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为考级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实施美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与艺术欣赏、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批评,因此,我们把艺术教育看作美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对于学校美育,除了要大力开展艺术活动,在艺术课程中达成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是最基本的方法。生命之上就是“真、善、美”,“真”的课程是大科学和大人文,“善”的课程是大德育,而“美”的课程就是大艺术。

  下最平凡的苦功夫,做最不平凡的大事情,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擦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小小的教室里,孕育大大的梦想。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在教育的过程中,把一个个孩子看成心中的一粒粒种子,留着那些最初的简单与纯粹、阳光与雨露,然后交给时间与岁月,静候每一个生命自然与美好的成长,这是我应该努力的方向。

      初为人师,带着“新”上路,带着“心”上路。且行且思考,且行且收获。“大鹏一日同飞起,扶摇克上九万里。”待展翅,鸿鹄高飞;满天星,光焰万文!

阅读 39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