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行—

我在诗与远方的路上等你

秋水伊人
创建于05-19
阅读 99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小镇~那柯里

那柯里是古代普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唱响中央电视台的《马帮情歌》诞生地。小镇里保留着茶马古道那柯里路段遗址,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窗见青山,凭栏听流水。走进那柯里村,郁郁葱葱的山林,悠远宁静的古道,流水潺潺的山间小溪,历经风霜的百年石桥,无不讲述着这座茶马古道上重镇的风土人情。那柯里是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那柯里,原名“马哭里”,据说入京的马帮都要在此歇脚或过夜,进出都需要涉水淌过马店前的一条小河,劳累的马儿对面清凉的河水,都留下伤心的泪,因而得名。后来官府修建一座风雨桥,从此更名“那柯里”

小镇中,石板路纵横交错,宛如岁月的脉络。那柯里风雨桥,还有当年马帮用过的马灯、马饮水石槽等历史遗迹、遗物,具有悠久的历史痕迹和深厚的茶马古道文化。风雨桥两头,古时的马踏出的蹄子窝还清晰可见。

在茶马古道那柯里路段的遗址上,几只溜达鸡傍若无人,悠闲自得。

七律 走那柯里走茶马古道

苍凉古道穿滇藏,横断群山越万程。

风雨桥头迎晓日,丝绸路上荡铃声。

马帮唱响云中雀,普洱沏开壶底情。

蹄印依稀青石板,车奔高速正西行。 

小镇上很多茶室,你可以随意进去喝茶聊天,去感受茶马古道小镇上的岁月静好。

西双版纳中缅边界打洛口岸

位于中国云南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西南部与缅甸接壤,是云南省重要的边境旅游贸易囗岸。公路两旁绿树成荫,成片的甘蔗林,火龙果。进入打洛进内两边挂着整齐的五星红旗。到此, 体验一脚踏两国的神秘之感。


打洛镇在勐海县西南部,距西双版纳景洪市134公里。打洛,傣语的意思是“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现在的打洛镇已经成为重要的边境口岸,是我国与缅甸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这里风景秀丽,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打洛森林公园、独树成林公园、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等景区,吸引游人来此参观游览。

中缅友谊大金塔位于缅甸境内第四特区首府勐拉境内的金莲山上,为纪念第四特区与西双版纳两地间和平繁荣,由两国共同筹资建造。金塔高48米,基围238米。 从远处眺望金塔气势辉煌,据说金塔的塔帽是纯黄金打造的,而金灿灿的塔身是用沙金打造的。

独树成林景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国家级打洛口岸开发区内。 打洛镇的“独树成林”景点也是一株古榕树。  据植物专家测算,这棵榕树已有900多年树龄,树幅地面面积2000平方米。

乘坐电动车依山而上,更多的是在半封闭状态下林道中穿行。电动车在林间道路与边防巡逻路交织进行,可以看到边境一线的巡逻路处于封控状态,由边防警察严格把控。

 在打洛曼景山森林公园中探寻,还可以追寻一段近代抗日战争历史。因为这里曾经历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硝烟,在山上建有“抗日无名英雄纪念碑”和“中国远征军抗日作战遗址碑”。到此,你可以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缅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行走在边境线上,除了感受自然和人文的风光,还亲眼看了边防军民群默默为祖国守卫和平的奉献精神。“我为祖国站岗5分钟”“我为边境巡逻”,成为最神圣的职责。

中缅极边第一村——龙利村。是打洛镇最抵边境线的村寨,距缅甸第四特区曼回村仅间隔800米。龙利村景区内国境线长5.4公里,有4块中缅界碑,分别是226号界碑、226号副桩、227号界碑距村寨50米,体现真正的“极边”,景区距国家口岸打洛口岸6公里,出境到缅甸仅7公里。


龙利村是火龙果种植基地,在水果摊上,五元能买到3个火龙果。

龙利村打造出“林中有橡胶、田里有火龙果、院外有作物”的生态经济景观带,“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幸福画卷在祖国西南边疆徐徐展开。

碧色寨火车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的草坝镇。是我国最早的火车站之一,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风格独具特色,在中铁史上罕见,是研究中国铁路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云南十八怪,火车未通国内,先通国外"的明证. 网红打卡景点碧色寨,是因拍电视剧芳华而出名。

碧色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这里渗透了众多中国劳工的血汗,也见证了一段段历史。车站至今仍保留着法国式铁路用房,挂在车站墙上饱经风霜的时钟,英文Paris(巴黎)字样依然清晰可见。1903年签订的《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使法国攫取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和通车管理权。铁路穿越了云南的高山河谷,渗透了众多中国劳工的血汗,1909年通车至碧色寨,1910年全线通车。 碧色寨是滇越铁路上百年老站。

五律  访蒙自碧色寨火车站旧址

米轨通千里,沧桑阅百年。

车痕铭血泪,道岔拨硝烟。

小站寻陈迹, 残垣问主权。

芳华留碧色,高速上云滇。


 注:米轨指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云南滇越铁路是法国人在100多年前建造。

乘坐开远观光小火车前往1909广场站。老式的绿皮火车,慢悠悠的行驶速度,复古的车厢内,满满的文化底蕴,让你瞬间回到慢节奏的年代。隔着车窗,可以看到一片片粉嫩的樱花在寒风中摇曳生姿,像是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1909年5月1日,滇越铁路开远段正式通车。2019年,为纪念这段火车拉来现代文明的岁月,以米轨文化历史为主题的1909广场正式落成,并成为开远的地标建筑之一,位于开远市中心凤凰山脚下。

建水古城,坐落于云南红河州,沉淀着1200多年历史。曾是元、明、清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滇南邹鲁”之称。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建筑风貌。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走在石板街道上,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悠远,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是时间的见证者,讲述着属于建水的故事。

街巷间是传统的民宅,尤其是四合院,庭院深深,青砖绿瓦,古朴中透着雅致,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个狭窄的巷子,都藏着居民生活的点滴,有挑水送水的场景,有做手工艺品的工匠,也有在路边晒太阳聊天抽水烟袋的居民。他们延续着古城的传统,保持着慢节奏的生活,享受着古城带来的宁静与惬意。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建水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

七律 建水古城探访古城

古城建水始南昭,历尽沧桑越六朝。

文庙门前君揭榜,临安路上客过桥。

朱家跨院寻商贾,绿树铺摊卖紫陶。

青瓦雕檐驻青鸟,伴同暮鼓唱云霄。

建水古城的大板井,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有“滇南第一井”的美誉,也是城中最大的水井。几百年来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滋养着这一方土地。



建水自古是个物产丰饶的地方,俗谚“金临安、银大理”,建水的繁华富庶犹在大理府之上,自然也不缺美味。而真正让建水美食走进大众视野,是因为板井豆腐坊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才成为当地网红,实际上这家豆腐坊已经开了一百多年。

建水烧豆腐又称临安豆腐,是云南省建水县的特色传统特色名吃。经《舌尖上的中国》提及过后,临安城的建水烧豆腐早已名声大振,遍及滇南城乡,建水城街巷、菜市、夜市、风景旅游景点的烧豆腐摊,人来熙住,成为古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位于建水古城西边的双龙桥,载入了中国建桥史册。跟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一样,建水的双龙桥也是一座十七孔桥。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

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无论登上元阳随便哪一座山顶,都能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都是梯田。

元阳梯田的美,在于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里的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溪流潺潺。梯田在日出的金色光辉下熠熠生辉,与云海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日落时分,夕阳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梯田上,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令人陶醉。

阿者科古村:这个古村落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最美的古村落之一。这里的房屋以茅草、木头和石头为主材料,房顶上顶着一顶由茅草组成的“帽子”,看上去像一座座蘑菇屋。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和农耕智慧。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将荒山变成了如今这片生机勃勃的梯田。

五律 咏元阳梯田

晨雾遮云路,朝霞映碧川。

蜿蜒通千里,层叠入高天。

注水开明镜,流光写巨篇。

哈尼人巧手,泼墨绘梯田。


弥勒市,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级市。位于红河州北部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以“木”为形,以“花”为介,以“水”为魂,以“人”为本,通过智慧人居与智慧景区系统联动发展,全力塑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生态圈。

整个小镇以千亩绚烂花海和青翠森林为基础,以太平湖、林间溪流点缀,建设现代装配式木屋群、高端森林木屋酒店、高新木屋研发中心、木屋建筑艺术设计中心、梦想创业空间、木文化博物馆、森林木趣乐园、世界木屋风情购物街区。

阅读 99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